隐伏在各种媒体背后的自由撰稿人,好像理所当然地被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归入了SOHO一族,与弹性工作制、无纸化办公、休闲私生活和高薪酬阶层放在一起等同齐观。但是,在真实生活中,这些另类职业人的生活状态究竟怎样?在网上几个自由撰稿人聚集的站点,笔者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浏览论坛的发贴,悄悄掀起了“自由撰稿人”这层光鲜的时尚盖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地认真打量了一番。
透视之一:兼职型撰稿人 与大多数人的臆测相反,所谓的自由撰稿人,其实还以“不自由者”居多——大部分都有传统意义上的正规职业,比如公司白领、学校老师、机关干部、在校学生……甚至还有警察、都市打工仔和家庭主妇,五花八门,各路英雄豪杰人才辈出。
写作的时间,是充分实践鲁迅先生那两句名言的精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还是有的;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上班途中,别人坐在班车上打盹,他们则在天马行空地构思;午休时间,连工作狂都趴在桌上小憩了,他们却精气神十足地躲在角落里码出草稿;下班回家,当电视机霸占着家人的眼球,他们却优哉游哉地打开电脑,修改草稿、发E-mail投稿、用QQ和编辑联系、在撰稿人的网站搜罗最新的征稿讯息……把撰稿当成“正业”之余的另一份兼职,忙得不亦乐乎。
兼职型的撰稿人,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文笔少了几分匠气,多了一些真味,因为不靠稿费养家,所以投稿中否无关利害,不中则一笑而过,发稿则加菜一碟,真正自在、洒脱得很。
透视之二:全职型撰稿人 而最让人浮想联翩的,还是那些以撰稿为第一职业的全职写手们。只有他们才和SOHO、弹性工作制等这些时尚前沿的新概念真正沾边。全职型的撰稿人,来源不外乎以下几种:
1.兼职型升级为全职型。有的业余写手,具有文字方面的天赋异禀,可惜始终未被发掘。自从业余写作以来,不仅越写越顺手,越顺越想写,而且借助于网络星火燎原的传播优势,窥见了本职工作这一亩三分地之外的无限前景,终于天生丽质难自弃,炒单位的鱿鱼,破釜沉舟地自己提拔自己为专职撰稿人。另一类,则在是下岗潮中,被单位炒了鱿鱼,或者因为生病等客观原因,不能再从事原来的工作,索性将以前的兴趣,发展为现在的谋生之道,一头扎进了自由撰稿人的海洋中。
2.由原来的文字工作者转行而来。媒体的从业者本来跳槽、转行就一直比较活跃。有的编辑自己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老为他人做嫁衣裳,做久了,眼看着原先自己捧出来的菜鸟作者都俨然成了名写手,风光无限,终于忍不住辞掉了繁琐劳碌又报酬不高的编辑工作,凭借以往的文字功底和积累下的人际关系,享受起不坐班、不用看上级脸色的自由写作生涯。或者原来已经写得风生水起,偏偏单位领导不允许手下人正业之余写外稿,于是被迫辞职,顺水推舟将撰稿进行到底。有一位编辑,原来做着一家青少年刊物的主编,因工作不顺心,便拂袖而去,自立门户。
3.大学毕业潇洒不求职,加入撰稿大军。笔者认识的一位复旦大学女生,大二起就读金融专业的她跟着新闻系的男友开始写娱乐报道,因为钟情流行乐,后来又逐渐深入到乐评方面,临近毕业,她的手里已经有好几家大刊物的固定约稿,很笃定地听听新歌写写稿子,空余时间为一个校园演唱组合担当经纪人角色。
全职的撰稿人比起兼职者,时间上多了很多从容,写作上少了很多自由。换句话说,想写的时候可以写,没感觉、不想写的时候,为了柴米油盐的基本生存,还是要把自己铆在电脑前硬着头皮写。当写作成为了职业就很不好玩,不过全职也有全职的好处,起码专业精神是一流的。每个撰稿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新闻纪实、案件直击、情感故事、校园小说、感性随笔、体育时评、财经特稿……最神奇的在于很多人能顺应杂志风格与约稿要求,驾驭自如地写出不同题材、不同笔调、篇幅长短随心所欲的大小文章。
透视之三:撰稿人VS.作家
区别2:组织不同。传统作家,有作协供着,无生存危机,还经常有“笔会”、“体验生活”一类的好事临头。随着职业作家体制的改革和纯文学刊物的纷纷改版,于是开始出现了“签约作家”,而且必须按质按期按量交出好稿才能续约。许多荷尖才露的新手们,不得已成了散兵游勇,什么赚钱写什么。是网络,将五湖四海的撰稿人团结在一起,分享着言论自由、不分尊卑、虚拟中的“圈内生活”。
区别3:写作方法不同。撰稿人不称自己的写作为“写作”,而称为“码字”。这一半脱胎于电脑写作的普及;另一半则是撰稿人写作心态的逼真写照。就像泥瓦匠码砖头那样,码出一堆一堆印刷体的方块字。在花招使尽的当口,只能按照一定的“套路”来写。就像写八股文一样,“老江湖”们熟知各种文体、风格的码字技巧,以保证在灵感枯竭的时候还能照常“出活儿”。一位西安的理科大学生,甚至将工业生产的思路挪用过来,自创出一套“批量生产”情感小说的写作模式。
以撰稿为主题的网上论坛,往往人气奇高,是自由撰稿人的藏龙卧虎之地。
焦点1:曝光收入。撰稿人的收入,始终是一个“谜中之谜”。按国家的规定,千字的稿费是30至100元。以千字百元计,每月至少发表一万字,才有千元月收入,而很多报纸、杂志的稿费还达不到这个水准,投稿又很少能每投即用。吃粗茶淡饭,写得意文章,一些顶着时尚盖头的自由撰稿人,可能过着最底层的物质生活。好在毕竟还有一些稿酬相对较高的杂志,成为众能人高手竞相逐鹿的热土。这类杂志,通常以“特稿”、“纪实”为卖点,文中涉及的均要真人真事,最好附有人物近照。这类稿件,切中的正是读者“猎奇”与“窥密”的心理,将一些传奇人物、情感隐私、要闻内幕如剥茧抽丝层层扒开,赢取读者的关注。写这类稿件,功夫全在文章外,更接近于新闻稿的采写。专攻纪实稿的写手,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至8000元左右,高时逾万元,可与外企高级白领媲美了。另外,娱乐和财经方面的稿件,以及港、台、海外刊物的稿酬也相对较高,培育出一批高收入写手。
还有一身多栖者,除了能为报纸、杂志撰文,还能写书稿。书稿有版税和稿费两种支付方式。版税与发行量有很大关系,如能抽取版税,只要写了本畅销书,就能尝到很多知名作家都难以企及的“再版”甜头了,一年坐收十余万元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很多写手限于名气,只能以“枪手”的身份出场,只收银两,大名却不能在封面亮相,也是不无遗憾的事。此外,电视剧编剧,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20集、每集8000字到10000字的剧本,可拿到10万元至20万元的稿酬。所以,在撰稿人的世界里贫富悬殊。
焦点2: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永远是编辑们最痛恨的事,也是撰稿人最矛盾的事。有时候因为编辑处理稿件不及时,就天女散花;有时候因为投稿给了稿酬低的杂志,也令撰稿人很不甘心。而这种行为的负面效应,是很可能遭到媒体们的集体封杀。
焦点3:狙击文抄公。传媒的发达给撰稿人的天敌——“文抄公”以可乘之机,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份期刊没有挨过文抄公的“宰”。比文抄公更有争议的是“文套公”。即将别人作品的精华部分或掐头去尾,或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文本出现。不过文套公的最大特征是其文意始终没能超出原文,一旦抽掉抄袭部分,文章就无法支撑住了。
“天堂和地狱,原本只有一步之遥。”这句《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台词,用在这里是如此合适。撰稿人的每一天,正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最郁闷的事:退稿。
最快乐的事:收到稿费。
比收到稿费更快乐的事:码字。为了码字失去了多年的女友,这是一种坚持。男写手的不解心结:养家。为了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全职以撰稿为生就意味着要过上收入不稳定、有了这顿没下顿的日子。女写手的不解心结:养颜。写字是容易耗心血伤肝脾的苦事,电脑辐射更是美容大敌。写字的女人很可能又与咖啡、烟、酒、熬夜、穷思极虑、多坐少动都有些瓜葛。现在更有无数美眉为了写字花容失色、身材走形、两眼一抹黑。但是她们说:我愿意,我喜欢。没辙。在时尚的盖头下,每个撰稿人都有一段甘苦自知的心灵体验。
在写手们的圈子里,也有类似“撰稿宝典”这样的心诀要领。现笔者就将网上某个撰稿中心一位署名“北京文章贩子”的编辑兼写手,在论坛里发表精华帖子“假如你想成为自由撰稿人”,部分摘录如下:
1.你的笔名是你终身经营的品牌。
2.如果你能够成为报刊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你就战无不胜;报刊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标题上:头版标题是报纸的心竞争力,封面标题是杂志的核心竞争力。
3.一定要经营你的长处;如果你除了写作之外一无所长,建议你还是先找一份职业。
4.用电脑写作:用E-mail发稿;第一次投稿时最好采用非虚拟方式,并且附上名片。
5.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你的采访,也不能代替你订阅报刊。
6.“磨刀不误砍柴功”,要舍得多花一些时间研究你的读者,永远把读者当做你的亲人。
7.“地毯式轰炸”往往得不偿失,但是也“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稿面还是宽一些好;原则上每家报刊只联系一位编辑,大报每个部门可以联系一位编辑;学会站在编辑的立场看问题;永远每次只寄一篇稿子;和编辑谈稿费,比和你的科长谈工资,往往吃力不讨好,除非你是王蒙、王朔、王安忆。
8.写作和投稿都是“滚雪球”,着急没有用,坚持数年、十数年、数十年,必有奇效。
9.做自由撰稿人惟一一条比做官强的是:没有人命令你退休。
10.如果写作的过程本身不能使你获得某种乐趣,最好趁早另择高枝。
撰稿人与作家的区别,可能就像稻与黍、歌手与歌唱家、艺人与艺术家那样,彼此间有极深的渊源,然而又有所不同吧。
区别1:写作目的不同。翻开王小波的书,他的那篇《我为什么要写作》里,俨然将“畅销小说、爱情小诗等等热门东西”,列入了“墒增的过程”,而他的写作则宣称为“反墒过程”,“写的东西一点不热门,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
而那些以“挣稿费”为己任的自由撰稿人,则喜欢开门见山地说:“我写字,就是为了钱。”这一些撰稿人在网络上的签名可见端倪:“文不在好,见报则名。字不在多,有钱则行”,“写文字,赚银子”,“不写手发抖/越写手越抖/要问是何故/稿费太烫手”——直白、大胆、目的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