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督职能履行的深度与广度亟待拓展 (一)政治监督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不足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政治监督上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倾向。政治监督往往侧重于对显性问题的查处,而对于隐性的政治生态问题、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变化等深层次内容关注不够。这主要归因于监督手段单一,过度依赖传统途径,如信访举报、专项检查等,缺乏主动挖掘问题线索的有效机制。此外,政治监督与日常业务监督的融合不够紧密,导致监督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建议建立政治生态分析评估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行为轨迹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政治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二)日常监督方式创新不足,精准度有待提高 日常监督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基础,其方式方法仍显单一,传统的人工检查、资料审阅等方式效率低下,且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部分地方尝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但整体上应用不广泛、不深入,监督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建议加快构建智慧监督平台,整合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实现监督的智能化、精准化。同时,探索建立“互联网+监督”模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网络。 (三)监督体系内部协同不够,资源整合不力 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等虽各有侧重,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信息共享不畅,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监督合力难以形成。特别是派驻监督与巡察监督,往往各自为战,未能充分发挥“1+1>2”的效应。建议建立健全监督协同机制,明确各类监督的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信息资源、联合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实现监督资源的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