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廉洁文化 坚守廉洁底线 廉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古代,“廉”代表着一种政治思想主张,是君子圣人的一种高尚品德。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认为:“至廉而威”。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讲到:“祸莫惨于欲利”。清正廉洁,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对于为官为政者来说,又被视为“仕者之德”。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和文化体系。这个廉洁文化体系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体系的发展密不可分,并在历史朝代的更替中逐渐丰富了其中的内涵。在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廉论”,如邓牧论君道吏道的败坏,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唐甄论治贪之道,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同时,各个朝代也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了种种法典奖廉罚贪,比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汉惠帝时的“监御史九条”、汉武帝时的“刺史六条”,朱元璋颁布的劝勉官吏文书,清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等。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高度重视吏治,也都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法律来惩治官吏的腐败行为,因而造有无数清官流芳百世。比如我们熟知的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比如狄仁杰,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居届堂之上,仍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比如海瑞,为官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力主改革,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于成龙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史”,平日只吃菜,不吃肉,绰号“于青菜,赴外地上任轻车简从,身上盘缠甚至都不够川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