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近年来,随着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孩子随家长进城、跨区域人口流动增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适龄生源数量逐渐减少,伴随着师资流失、资金缺乏,乡村学校亦随之走“下坡路”。乡村学校“空心化”问题由来已久,并呈现加剧趋势。有数据显示,2001-2021年,我国乡村小学从xx万所减少至x万所,减幅达xx%。与此同时,大量乡村学校规模不断减小,逐步演变为乡村小规模学校,诸如“一个教师兼任三四门课程”“全县乡村学校的英语成绩及格率仅为18%”等教育困境令人担忧。在此趋势下,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也积极探索新模式,如:北京开展学区、集团内干部教师按需交流轮岗;武汉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等,乡村学校依然面临生源持续减少、教师积极性不够、教育质量下降、农村资源闲置等问题。建议加强资源供给,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乡村学校“空心化”趋势加剧的原因 (一)农村基础教育过度城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大量减少,一些乡村学校的老校区和新校区也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化”。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取消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使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入学待遇,这一政策下出现了大量务工子女的随迁就读,导致乡村校舍的大量闲置、教学资源浪费。 (二)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虽然在当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倾斜力度不断加大,但长期以来,城市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相对于农村学校显示出较强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