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可以说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具体的行动做起。理念指导行动,人类对自然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三类。因此,个人认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从理念层面说,就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认识理念、实践理念和审美理念,指引人们正确行动。 一、引导人们树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认识理念 认识理念是关于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的理念。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本源,人依存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随意宰割自然界;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没有将人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摒弃了以人为主宰的错误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引导人们树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认识理念,就是要引导人们破除仅仅把自然看作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妄图支配自然的错误理念,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界就是保障其生存的基础,进而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协调的理念。要引导人们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界的唯一存在物,还有许多其他动植物和人类共存于自然界,人类自身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没有以牺牲其他生物的利益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权利,使其认识到与其他生物互惠互利、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就是维系自身发展。 二、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是关于如何开发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的自身的利益和需要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理念,就是要树立和谐的利益观和科学的生产观。 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利益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要引导人们改变与同代人竞相逐利的观念,树立注重代内利益和谐的观念,避免资源环境因无谓的争抢而遭到破坏。二是引导人们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改变透支资源环境等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却为自身所不省的观念和行为,树立为后代人负责、为后代人生存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保留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的代际伦理观念。三是要引导人们杜绝捕猎蚕食其他生物或抢夺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行为,树立不与其他生物争利、让利于其他生物的种际伦理观念。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产观,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引导人们从对自然进行肆意的占有、攫取向适度开发、利用转变。二是要引导人们从单维度地追求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注重发展与节约并重转变,减少乃至杜绝过度开发资源、浪费资源行为。三是要引导人们从简单地外延扩大再生产、粗放型经营方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内涵扩大再生产、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实现自身永续发展。 三、引导人们树立以重生态修复为依托的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是关于如何审视自然美进而恢复和维护自然原生态的理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其他生物平等地共存于自然界,人就必须与自然、与其他生物形成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这是一种自然美、生态美,也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审美理念。动植物不能表达它们的要求,而人类有能力凭借自身的高级智慧维护自然的原生态、恢复和重建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要引导人们把人的道德关怀扩大到自然界、延展到其他生物,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类自身的智慧延伸到维护自然的原生态之中,运用到恢复和重建自然的生态平衡之中,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身体。 审美理念是对人类最高使命的一种自觉意识,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形成这种自觉。就当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来说,大多数人的素质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这种要求。因此,要以重生态修复为依托,引导人们逐步向审美理念的全面确立迈进。也就是说,要引导人们注重减轻生态系统的负荷压力,采取更多的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向生态平衡发展,进而也为自身发展构筑良好的生态屏障。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