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要改进文风,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如何理解文章的“短、实、新”,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何谓“短” “短”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短文难以作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形式上讲,可以通过篇幅或字数来限定。比如,国办规定,国务院普发类文件不超过5000字,国办普发类文件不超过4000字。但从内容上看,也不能千篇一律,形式还要服从内容。提出“短”这一要求,出发点还是希望尽量减去那些不必要的文字,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多讲真话、实话、管用的话,使大家从文件、材料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抓实干。短文的好处就是:开门见山,意图明了;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字字珠玑,沁人心脾。正因为如此,短文并不好写,它需要在充分了解形势背景、理论政策、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图和情感进行总结、提练、延伸和升华,最后渗入字里行间。作为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写短文需要经久的学习、思考与磨练。笔者认为,不妨从写“信息”开始,能够用心对待每一篇“信息”,长此以往,就能成就好文章。 二、何谓“实” 文章要“实”,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真实、务实、朴实。“真实”就是要正确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事情的真实面貌,不走样,不夸大、不粉饰;数字要精确,不能弄虚作假,含有水份;判断要科学,不能违反规律、脱离实际。“务实”就是要紧密联系周边的人和事,用实事说话,不能照抄照搬;要言之有物,摒弃空话、套话;要主次分明,不蔓不枝,重点部分施以浓墨,次要部分一笔带过;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大求全,好高鹜远。“朴实”一方面指语言要简洁平实,少用生僻字,少用有歧义的词语,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要让人读起来或听起来琅琅上口,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另一方面指形式要服从内容,不拘一格,意思表达明白即可,不能为了整齐、对称、华丽而生拼硬凑,丢掉其本来的意义。 三、何谓“新” 相对于“实”而言,“新”是一种更高的层次或境界。事物出新,一方面显现有破“旧”、改良的气度;另一方面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和发展。因此,“新”的东西是吸引眼球的,也是很难的。“夫惟新则美,美则爱,爱则传”。文章的“新”,可以理解为:一是有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无论是写、说还是做,必须确定一个好的思路,思路可以借鉴,但更需要立足实际,凸显个性和特色。二是有新举措。思路一旦确立,就看方法和措施,方法对路、措施得力就能实现好的效果,盲目复制、嫁接,不会出好的作品。三是有新表达。同样的内容或观点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述,陈词滥调则会出现审美疲劳,准确新颖的文字就会眼前一亮,令人印象深刻。四是有新愿景。文字的力量就是引领大家去实现共同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更不能原地踏步。理想的状态是让大家感觉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也乐于去实现。 “短、实、新”看似三层意思,实际上密不可分。求“短”,内容就必须实在,语言就必须精炼;求“实”,需要有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举措;“短”和“实”给人的感受就是耳目一新。综合起来说,“短、实、新”体现在一篇文章或材料中,关键是三部分:首先,要有灵魂。灵魂指的是中心思想,也就是理念、观点、价值取向和情感。小到一篇信息,大到一份工作报告,如果缺少这样的成份,只能算作是素材的集合,不能称之为“章”,也不能称之为“文”。其次,要有骨感。骨感指的是精密架构,也就是“纲”,“纲”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这种服务表现为一种支撑、辅助、说明或论证,而且,“纲”与“纲”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层层递进。第三,要把好开关。开关指的是切入点和落脚点。一件事反映成文字,从哪个地方切入,体现出的是一种视角,一种取向;沿着这一角度陈述,什么时候落笔,何种形式落笔,落脚点如何定位,则需要服从于整体布局和中心思想。 “短、实、新”文风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灌输、引导和规束。各级领导干部要鼓励大家讲短话,写短文,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文稿起草、审核职能部门,需要率先垂范,严格把关,打造一件件“精品”。对于每一位同志来说,唯有勤学苦练,才会信手拈来,下笔有神,语出惊人。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