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严格管理”,下面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一、如何强化管理?
    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如何提高执行力?”现在都在学习XX的管理经验,用XX的话说:我们抓的就是执行力的问题。结合目前的现状,我认为要提高执行力,重点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第一个环节可操作性,我举个例子:“治理睡岗、抽烟等违纪现象”。多年来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直在抓,一直没抓好。有严的时候,也有松的时候,最严的时候:“睡岗即下岗”、“一个烟头罚一万块钱”,结果查到的只有几个门卫和外来施工人员,没有一个正式工,不是说我们的员工没有违纪,事实是有违纪但是我们不敢抓。这几年与外部对标,也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在管理上五花八门。安徽华谊:在岗位上安装摄像头,调度室负责监控,别说睡岗,就是离岗超过半小时也要说清原因(华谊在安徽新建的企业,只派了几名管理人员,员工都是在当地新招的,初期阶段这种方法简单有效,还没建立起管理文化,无可厚非)。华鲁恒升:谈到治理睡岗,也曾经下过狠招:重罚班长,第一次处罚3000元,第二次免职。立竿见影,班长满岗位转,生怕班员开小差。时间一长问题来了,抓了一个罚了3000元,再后来成“免死金牌”,没人敢抓了。后来改了,班长联挂考核200元,效果很好。这个例子从管理效果上让我们深受启发:抓工作首先要抓对人。一项工作应该交给谁去管?谁管得最有效果,就交给谁去管,尽量不要绕弯子,多一个环节多打一次折扣。华鲁恒升先前的做法虽然没执行下去,但是找到了管理的最佳途径:这件事交给班长抓最有效,所以去抓班组长。现在很多工作老是抓不好,有的是没抓对人,有的是没把握好尺度,可操性不强。
    第二个环节如何抓好落实?在座的车间主任对这个问题应该都深有体会,我们平时习惯于事后处理,疲于应付。一旦问题出来了,能够把责任和原因分析得一清二楚,这就充分说明制度很健全,缺的是闭环管理,缺的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关键是当问题还没暴露出来的时候,这个过程由谁去控制?由谁去监督考核?我经常浏览国焦内部网的一些信息,我认为在这方面他们做得非常到位,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如何调动积极性?
    乍一看这个标题与强化管理关联不大,其实不然。我个人理解,管理是两个层面的工作,一个是“管”、一个是“理”,“管”是硬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约束性,也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第一条,“理”是软的,去梳理,去理顺,讲究的是协调性,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要把管理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光有规范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大家的内在动力,这样管理才能真正得到加强。我们常说企业有人才优势,优势在哪里?只有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如何去调动积极性?我认为通过转变机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发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关键。
    三月底XX到XX公司来座谈的时候,我提到过华鲁恒升的工资收入情况,班长十万元、员工四到六万元,去了几次,每次都留意他们的收入变化,其实我更关注他们的收入差距,主操比副操多1500—2000元,班长比主操多3000多元,这就是动力。员工都有想法,副操想着怎样当上主操,主操想着怎样当上班长。没有志向的也得想着怎样保住现有工资。这个时候如果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上加以引导,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华鲁恒升每年都实行竞岗,给所有的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优秀的选拔提升,差的要诫免、考核甚至开除,员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很高,听说有的员工夜班没活的时候去现场跑流程。为什么?因为有动力。
    我们醋酸车间每年也组织竞岗,往年效果不好,班长、主操报不够数,一些员工有能力但不愿意干,车间得去动员他去干这项工作。为什么?用员工的话说:这个岗位“性价比”不高。我们当车间主任的都知道班长、主操岗位的重要性,有很多事情交给班长抓最合适,但是抓不好要考核,本来一个月只多四、五百元,啥都联挂,最后拿到手的还没有员工多,他的积极性从何来?你怎么再去多给他压担子?所以我们还必须考虑责权利相统一的问题。去年实行内部市场化以后,我们适当拉大了工资差距,今年初竞岗情况大不一样,重点岗位人员达到了二选一,我们不再局限于理论考试加面试,把日常工作表现也加进去(约占30%),先选出班长,然后让班长来“组阁”,最后排末位的员工哪个班都不愿意要,我们进行了诫免谈话,然后分到班组试用三个月。因为有规定在先,第一次只作警告考核,下次竞岗连续排末位,送员工交流中心重新上岗。员工普遍反映竞岗效果很好,既鼓励了先进,又鞭策了后进,班长也明显感觉管理轻松多了,如果没有公司设立的员工交流中心,竞岗肯定达不到这个效果。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机制转变上,车间要保持和公司的上下联动,不能脱节;在强化监管的同时,要及时去化解、推动和引导员工,激发出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对车间以及公司层面强化管理的一些见解,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对车间的重点、难点工作展开来讲,有些观点可能比较片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到位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