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读《殷本记》最大的感受是要维系一个朝代的发展是多么艰难的事情。每一个执政者在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每个执政者的想法却又是不同的。

  成汤无疑是殷的重要人物之一,《史记》说他迁都居毫,“从先王居”。而其祖先契则是在帮助禹治水中有功而被舜重用来教化人民,可以不客气的说,契的品德以及五常之理都是非常出色的,不然舜不会派他去做这项工作。也正因如此,成汤才要向先祖,特别是契学习。“从先王居”这一行动就已经表明成汤的志向,要象自己的先祖一样做出一番事业。因此,我们看一个人的志向时首先可以看他对自己祖先们的态度。果然,成汤在其后的一举一动中都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他以葛伯不注重他自己的祖先而伐之,以去网于野展现了自己的仁德,最终取代了夏而成为新的执政者。无独有偶,盘庚也有类似的举动。盘庚之前,殷政已经乱了,诸候也不再把殷放在眼里。此时的盘庚更想做的是振兴殷国。他效法成汤,把都城从黄河以北迁到黄河以南,仍旧居住在成汤居住过的毫。尽管大臣们都不理解,但他还是坚定不移地迁了都,并行成汤之政,使本经开始衰微的殷国重新振兴起来,重新赢得了诸候的尊重。

  实际上,从先辈们工作、学习过的经历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事业,看到他们对事业的态度和追求,可以看到他们的志向。能继承先辈们的志向和效法先辈就是后继者事业发展的秘密之一,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敬重先辈们,把他们看得比我们高,比我们重要,他们所开创的事业因此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由此突然想到了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全体代表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实在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也想到了习近平近期考察了习仲勋曾经工作过的广东以及在深圳对瞻仰邓小平像的一些举动,似乎也暗示着什么。其实《史记》中对祭祀的记载较多,从最早黄帝祭天和各山,后来历代君王都强调祭祀。成汤因为葛伯不重视祭祀而讨伐他。强调祭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先辈们的敬重,强调尊重和继承先辈们的事业,把自己看得很低,让自己保持时刻保持一种谦虚、恭敬、谨慎的心态,今天我们虽然没有或少有祭祀这种活动,但对先辈们所做过的贡献,我们应该熟知并学习。

  但是殷也有一些执政者忽略了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帝纣。纣很有天赋,非常聪明,也非常勇猛,但他却把这种聪明和勇猛凌驾于别人之上,甚至凌驾于祖先之上。他的聪明用于拒绝别人的谏言,口才之好足以掩过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要高明。正因如此,他没有了任何敬畏之心,于是出现了好酒淫乐,酷刑暴虐等一系列败德之举。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败德首先是从对先辈不敬开始,《殷本纪》中没有记载任何纣的祭祀行为。后来,他甚至迫害自己亲人的地步,至此,离亡国也就不远了。人的才智背离了德是非常可怕的,难怪清华大学把“厚德载物”作为自己的校训,其深远意义可以想见。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