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面对中央媒体和各个省市卫视频道的强势,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怎样才能突出重围、摆脱“内挤外压”的困境,从而在求得生存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对新闻节目这一拳头产品因时因地、不断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的改革创新。 实践告诉我们,将一件事情做成容易,做好则难;对于一个产品,达标易,做优难。长期做成达标实属不易,持久优质高效则是难上加难。新闻生产和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的运行也是如此,生存问题解决后,必须知难而进、谋求更大发展,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令生命之树常青。其实,求发展、创辉煌的秘诀,就蕴藏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八个字中。“求真”,就是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客观真实与大道真理;“务实”,就是要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注重用实际效果检验一切,对任何人与事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更要察其效;“开拓”,就是要充分发扬知难而进、奋勇拼搏精神,从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入手,谋求全方位、立体式扩展延伸;“创新”,就是要善于扬弃、批判继承,不断推陈出新,促使自身及事业朝着好的向上的方向发生量变,进而成功实现质变。 创新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放弃创新,就等于放弃了前行与未来;放弃创新,也就等于选择了沉落与消亡。对于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求真创新不仅是生存基础,更是发展之本。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或者说他们的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观念创新,牢固树立“受众本位”意识。 探索电视新闻的改革创新,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运用电视手段,报道新闻的终级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单纯地宣传本身,还是要让观众通过报道来感受和认同新闻事实,从而满足其新闻需求? 长期以来,受自身素质和传统报道模式的影响,地方电视新闻常常把新闻与宣传、新闻与政务、新闻与业务工作混为一谈,成就式、汇报式的新闻充斥荧屏,公文化的政务报道、业务化的行业报道、模式化的典型报道,让电视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日益弱化。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实现观念创新。而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各大城市呈现出的火爆之势,则充分表明:电视新闻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挺进,正在由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意识向“受众本位”观念转变。这就要求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以受众为中心拓宽报道领域、挖掘报道题材、寻找报道角度,创新报道形式、深化报道主题。要在单纯的“喉舌”意识中融入更多的平民意识,体现百姓情结。面对新闻事件,找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质性内容,找准新闻宣传与观众收视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加以报道,满足观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行“政务报道大众化、经济报道社会化、典型报道新闻化”的模式,也许会收到良好成效。实践证明,电视新闻只有面向大众,让群众说好、让党委和政府满意,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高度重视内容创新,力求本土化、平民化和信息化。 以受众为本位,是当代新闻传播的潮流和趋势,新闻节目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也要紧紧围绕它来进行。应该说,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涵盖面极广。但是,对于地市级电视台来说,更应高度重视新闻报道的本土化、平民化和新闻节目的信息化。 1、本土化是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生存之本。同中央媒体和个省市卫视频道相比,地市级电视台的优势在于本土化。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时,总体呈现出“两极化”倾向,即:大部分观众往往习惯于通过中央台了解国际国内大事、观看一些品位较高的节目,又习惯于通过所在的地市级电视台收看自己身边的新闻及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少地市电视台仍然占有较高的收视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依靠本土资源,以身边景、身边人、身边事特有的亲切感吸引观众,赢得了观众的认同感。因此,大而全并非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攻方向,打好“本土牌”、实现本土化,才是它的立身之本。 2、平民化是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之基。新闻报道的平民化,是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遵循“受众本位”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实现本土化必由之路,更是忠实践行“三贴近”要求、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然归宿。因此,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要大胆张扬平民化报道的旗帜,不论报道时政新闻,还是采编社会新闻,抑或是进行舆论监督,始终要有平民意识、平民立场、平民视角、平民作风,大力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应该特别强调,记者要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听农家言、说农家事,力戒那种无关痛痒的欣赏姿态和居高临下的悲悯,而是要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去强烈关注、平等交流。实践证明,荧屏上的平民化和亲和力首先来自于编辑记者工作作风上的平民化与亲和力。真实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些首先能感动编辑记者的东西,最终会感动观众。许多感人的场面,拍摄时采访对象在镜头前哭,记者在镜头后面哭;制作时主人公在屏幕上哭,编辑在操作台前哭,播出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此外,还应该特别强调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故事化是电视新闻人性化、平民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拉近了电视新闻报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丰富了报道的内涵,更易于观众去判断、去感受,又能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3、信息化是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大势所趋。社会的进步,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应将更多的报道内容着眼于以传播信息、传授知识、服务百姓生活为主的民生资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加注重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而“受众本位”的核心理念及其本土化、平民化的内在要求,急需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二十分钟的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为其腾出足够的空间。因此,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信息化,也就成了大势所趋。拓宽领域、创新内容、以人为本、构建新闻宣传新格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依托社会,搞好协作,以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捕捉与干部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为其提供具体实在的帮助。其次要抓好事关全局、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将其做足、做活、做精、做深。 三、高度重视形式创新,积极探索报道形态的多样化和节目编排的特色化。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想要持之以恒地办好一档电视新闻节目,仅凭热情和足够的人力物力,再加上观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仍显不够,或者说其改革创新之举并不充分彻底,还需不断创新形式。对于处于劣势的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来说,更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求以多样化的报道形态和特色化的节目编排增强吸引力,让观众常看常新,避免审美疲劳。 首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报道形态。电视新闻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日常报道中,记者往往过多地强调画面与解说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忽视电视表现手法最生动的一面:用过程展现事件的原生态。对突发事件的跟拍、对重大事件的全程记录,不仅可以客观真实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原生态,还可能抓拍到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强调记者现场出镜,既能使报道以较强的纪实性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又能增强新闻的可信度。而打破思维定式、借鉴专题节目模式的系列报道、组合报道、新闻链接、新闻背景、新闻小常识等形式,不仅能拓展新闻报道的范畴,还能强化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 其次,要力求做到节目编排的特色化。电视频道的空前增多,使得受众变得越来越挑剔,而求真、求实、求新、求变、求快则是他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要求,涵盖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因此,特色化的节目编排,相应成了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节目变成成品前的最后一个环节,集中反映了记者、编辑、主持人等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编排使用着“倒金字塔”的常规型编排方法,也就是按照新闻的重要、新鲜及精彩程度安排每一条的播出顺序。这种方法易于判别、便于操作,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在频道众多、信息量成倍增长的今天,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观众看完几条重要新闻、后面的一般新闻吸引不住它时就要调台换频道。采用波峰波谷编排法,再加上主持人在串联词中适时地预告提示,则能有效扭转这种局面。显然,那种没有主线、缺少灵魂、平铺直叙、掀不起高潮、整体感差、层次性不强的节目编排,只是一种播出顺序的安排,难以吸引受众的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包括新闻在内的电视节目,看的就是它的编排的节奏感、流动感和精彩的包装、悬念包袱的设置。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也贵在创新,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编辑要牢固树立不断创新、常编常新的思想,要比记者更多地思考怎样按照电视媒体独具的立体编排要求创出节目的特色来。这样,才能在编排上追求与其它媒体的差异性、独特性,才能做到常编常新、以特色赢人,获得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 在“内挤外压”的困境中,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必须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不断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的改革创新。在具体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更要不断创新观念,牢固树立“受众本位”观念;不断创新内容,高度重视新闻报道的本土化、平民化、信息化;不断创新形式,积极探索多样化报道形态,力求做到节目编排的特色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永恒主题、尽情彰显生机活力,在求得生存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民生新闻和舆论监督。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