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近年来大学生厌学现象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以及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从而在xx大学采取自填问卷个别发送法对900名在校学生进行此次调查,共计得到838份有效问卷。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大学生厌学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动力、人际关系、学习障碍、身心健康、外在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且针对性地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表现;原因;对策 1 前言 1.1 厌学的定义 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 1.2 厌学现象的背景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容易产生心理的偏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不断受到冲击,自我评价越来越模糊,对未来愈加不确定,消极预期越来越大,无形中都加重了大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这不论对国家、社会、家庭或大学生自身所起的作用都是消极的,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方针的贯彻。研究学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其因,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很有必要,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对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1.3 厌学现象的研究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探索者,厌学不仅会使大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厌学甚至会导致学生被停学或退学, 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有效遏制大学生厌学思想倾向的形成和蔓延,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是现在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从多方面入手, 综合治理,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2 调查方案设计 2.1 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对大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不同的解决对策,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改善学校风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2 调查方法 自填问卷个别发送法:根据调查题目设计问卷,调查组成员按照抽样步骤对xx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 2.3 调查对象 本调查在xx大学就读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中发放了900份问卷。 3 抽样方法说明 3.1 界定总体 (1)调查总体区域:xx大学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不包括大四已毕业离校学生及校外长期住宿学生) (2)调查样本规模:900份问卷。每个年级调查300名学生,三个年级共900名学生。问卷的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95%。我们共发放900份问卷,我们所得到的有效问卷为900*98%*95%=838份。 (3)抽样单位:个人 3.2 制定抽样框 1、输入每个年级所有的专业,形成一份完整的、既无重复又无遗漏的总体名单。 2、输入每个样本专业的学生名单,形成一份完整的、既无重复又无遗漏的总体名单。 3.3 决定抽样方案 (1)分层抽样:先按年级进行分层,然后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样本专业 (2)系统抽样:对所选专业中的学生使用系统抽样。 3.4 具体步骤 3.4.1 第一阶段:分层 把学生按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分层 3.4.2 第二阶段:从年级中抽取专业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列出每个年级所有专业的名单,顺序编号,用写小纸条抽签的方法抽出30个专业,假设全校共有50个专业,编为1到50号,写50张小纸条也是1到50号,将每张小纸条叠起来,放进口袋里混合,从中摸出30张,这30张小纸条上面的号码所对应的专业就是所抽取的每个年级的样本专业,依样抽取三次。 3.4.3 第三阶段:从专业中抽取学生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从学工部获得的学生名单,先列出每个专业中全部学生的名单,顺序编号,然后计算抽样间隔,即:抽样间隔=本专业学生总数/10。假定某专业共有62名学生,那么,62/10=6.2,间隔应为整数,即7,然后将1到7号分别写到7张小纸条上,将小纸条叠好,放在口袋里混合,随机抽出一张,假定小纸条上的号码是3,那么,这就是第一个抽中的学生号码;第二个抽取的学生号码应为10。(如果第一次抽到的号码是7,那么,7+7*9=70,则第九号学生为抽中的第十个学生。再随机抽样一次,抽到的为抽中十人中的的剩余一人。如果专业的学生数很大,那么就相应地扩大抽样间隔。) 3.4.4 第四阶段:发放问卷 根据抽样选取的学生所在的寝室,调查组成员选择在晚自修结束后大概九点左右去寝室发放问卷(这段时间学生大多在寝室,便于集中调查,可以节约成本),此外及时收齐发放的问卷,以免有遗漏。 3.5 评估样本质量 分层抽样的一个优点是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的误差,提高抽样的精确,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已知且相等的概率被选入样本,另一个优点是对不同类别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厌学现象表现分析 4.1.1 情绪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中,对于学习有49%的学生充满信心, 但不可忽视的是将近24% 的学生对自己没信心或表示怀疑, 高达25%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学习不确定, 这表明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很多学生自己没有很好的自我定位, 也没有准确的自我评价。在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上, 情绪方面的原因占到了55%, 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学习目的方面, 只有19% 的学生是由于喜欢学习, 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效果, 近80% 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找工作或修学分。这说明, 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大部分是功利性的, 更多的是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学习, 只有一少部分是从提升自身素质出发, 对学习感兴趣, 热爱学习。 4.1.2 行为表现 一是心不在焉的学习状态。表现为, 在课堂上有很多人并不认真听讲。有的在打瞌睡, 有的在看小说,有的在玩手机,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公然听MP3或看报纸、娱乐杂志等。总之, 采取任何方式来逃避不愿意听的课。 二是恋爱或兼职比学习重要的错位意识。有一小部分学生,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恋爱上, 无心学习, 而出现厌学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兼职或是课余的学校活动当成了主业, 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这上边, 把专业学习当成副业。 三是沉溺网络世界。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整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影碟, 有些人竟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状态, 甚至有些人由于网瘾而不得不终止学业。 四是表现为学习中, 常常迟到、早退或虚请病假、事假;作业拖拉,抄袭或不交;从不复习,预习,无目标,无计划;考试临时抱佛脚等。 4.2 大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分析 4.2.1 动力因素 调查显示,在有厌学现象的大学生中,一部分人认为考试成绩与未来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不需追求分数,因此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所学专业不是理想所在,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 4.2.2 学习障碍因素 调查显示,在一部分有厌学现象的大学生中,由于在小学、初中或家庭教育的原因造成了基础薄弱,上课听不懂,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的则是因为记忆困难、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知识不能变通而使自己即使努力也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学习不得法、效率低, 很难取得学业的成功而苦恼, 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4.2.3 身体心理健康因素 调查显示,在一部分有厌学现象的大学生中,由于身体不适、体质乏力或生病,导致学习计划的扰乱而跟不上进度,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形象或生理发育特征不满意,导致了自卑或是过度追求外表的美化,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4.2.4 人际关系因素 调查显示,在一部分有厌学现象的大学生中,有些是由于和同学产生矛盾或关系冷漠,导致自己的苦恼、委屈无处倾诉,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长此以往,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还有一些则是由于朋友的干扰,如在自己认真学习时,大声喧哗或是发出很大的噪声,而使得自己不能专注于学习。 4.3 大学生厌学现象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厌学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厌学问题。 4.3.1 大学生自身方面 (1)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自信心。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灰心,能正视困难和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人生目标,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2)加强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 周围的学生、老师、生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每个人都必须进行自我管理、独立生活,锻炼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这种变化, 把这些变化当成是对自己的挑战, 并学会调适由于现实和想象的差距而造成的心理落差, 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 (3)增强自我调控。首先应着重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使其按照社会要求对主体自觉实施教育, 不断完善自己个性, 从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必须让大学生重新全面地审视自己、敢于认可和肯定自己, 给自己正确地定位。 (4)培养正确的压力观。心理学研究显示, 过度的压力会使个体产生焦虑, 焦虑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破坏学习情绪; 而适度的压力, 可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进一步成功打下基础。 4.3.2 学校方面 (1)改革教育体制, 培养学习兴趣。针对新生由于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适合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的情况, 使学生能用一定的时间培养各自的专业兴趣,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调换专业。针对学生对课程和老师产生的厌学情绪, 可以用允许其自由选修所喜欢的课, 把选修课成绩记入总学分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所在。 (2)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外部信息资源, 采用网络化教学, 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 转变旧有的教学模式, 吸收、借鉴新的教学理念, 使教师的知识能有效而迅速地转化成学生的知识; 结合教材组织、布置或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以此推动学生勤学。 (3)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学生政工干部的职责, 加强考核, 建立约束、监督、激励机制, 鼓励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间, 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生、特困生等弱势群体, 讲究方法, 注重效果, 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 抓住两头带动中间, 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责任感。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进修、学历进修或出国深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还可以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下基层实习, 充实他们的实践知识, 锻炼其动手能力。 (4)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自我调适机制, 减少心理压力, 学会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避免情绪破坏性爆发。 4.3.3 社会方面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确立社会主流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确立积极的社会主流意识, 才能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 使他们摒弃消极的意识形态, 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奠定基础。 5 结论 5.1 调查方向 1、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厌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2、分析大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动力型、学习障碍型、身心型、人际关系型、外因型五个纬度进行分析研究 3、根据调查所得的结论,针对厌学的产生原因,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5.2 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在厌学表现方面, 有较为普遍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在厌学原因方面, 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调查分列的5 种厌学类型都有不同程度反应, 其中,由身体 心理型和外在因素型原因导致的厌学显得比较突出。 2. 在不同年级学习、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有差别, 其中男生比女生的厌学程度要高; 高年级比低年级大学生厌学程度要高。 3. 身体心理型原因是导致大学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 而动力型、学习障碍型、身体心理型原因是导致大学生厌学行为的主要原因。 5.3 建议对策 大学生的厌学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厌学问题。 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 使他们摒弃消极的意识形态, 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奠定基础。 6 调查不足 1.由于本次调查抽取的样本具有随机性,有些被调查者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到问卷中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 2.由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经验精力有限,所以调查的过程、分析和总结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7 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在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中,厌学现象较为普遍,在情绪和行为上均有所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有动力、学习障碍、身心、人际关系以及外因等因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的调查也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现象。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探索者,有效遏制大学生厌学思想倾向的形成和蔓延,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是现在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从多方面入手, 综合治理, 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