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应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各界人才辈出,不仅涌现出了一批党政要人、军中将领、科教精英、文体奇葩,而且在宗教界也产生了有影响的人物。白圣法师就是其中之一。

幼年一心出家  三度离家圆梦

  白圣法师俗家姓胡,名必康,字金祥,出家后法名东富,字白圣,号洁人,今应城郎君镇胡巷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八月三十日出生。胡氏世居胡家村,历代务农,家庭小康。父亲胡盛榜,为人朴讷敦厚;母亲陈氏,温柔贤淑,信仰佛教。
  白圣幼年多病,六岁时入村塾读书,后转入洋学堂学习。因个性好动,成天在校玩耍,荒芜了学业,十岁时又被送回私塾学堂。有一次因淘气而跌伤右臂,影响到右手功能,不得不成为“左撇子”。当时其母说,“出生时就有右手残废的预兆,没想成真了。”此后,白圣就相信了因果,也同时信仰了佛教,埋下了出家之念。?后来,白圣的大姐、母亲的相继逝世,使他尝到“爱别离(佛家用语,意即别离的创痛总是循爱而来)”的痛苦,感到人生无常。后因机缘巧合,听到九华山智妙老和尚讲佛法,萌生了出家之念,决心皈依佛门。
  为了出家学佛,白圣曾逃离家庭三次,第三次才如愿以偿。十七岁时,第一次准备离家,因家人监视过严,未能如愿出家。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1921年,他二度离开家乡。途中遇到龙岩大师,相谈投机,就跟着龙岩和尚到了九华山,在一个小庙中落了发,出家做了沙弥(小和尚)。未几,龙岩和尚送他到祇园寺受具足戒(佛教用语,也称圆戒,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真式取得僧人资格),成为一名僧人。

  九华山是白圣出家为僧第一站,白圣以此为起点逐渐成长为响誉海内外的高僧。至今我们打开互联网,搜索安徽九华山旅游,都可轻易看到名为“安徽九华山历代名人——白圣”的介绍。
  1922年正月,白圣赴扬州高旻寺参学。他的哥哥知其行踪后,尾随而至,“以父亲病重为由”将其骗为家中还俗。但不久,他即第三次离家返回九华山,再次皈依佛门。

四处云游学法  宁死闭关修禅

  以后八年间,白圣四处云游参访名山、宝刹、高僧,河南、宁波、扬州、五台山、苏州、上海、陕西、武昌等地的一些名刹古寺都留下他学法、听经、习惮的身影。其间,1929年8月,白圣闻知父亲去世,返家拜祭。事后,他应邀到武昌洪山宝通寺做了一名常住僧人。不久,道源法师来宝通寺闭关。在道源法师的启发下,1931年秋,白圣也开始闭关修禅。
  白圣闭关时间为三年。进关不久,即患上痢疾。那个时候痢疾就像现在癌症一样算绝症,所以方丈亲至关中劝其出关。白圣却说:“……如我死在关内,也要封缸,殡放关中,等三年满后再抬出去火化……”,以此表示不会半途废关的决心。也许是佛祖保佑,两个月后,白圣恢复健康。闭关前,白圣制定了阅经、静坐、休息时间表,每天四时即起床,中午养息一小时,晚上十二时就寝,并严格执行,三年如一日,未作更改。闭关期间,白圣不仅研阅了大量佛经,而且撰写《掩关记》三大本,成长为一名高僧。
  1934年,白圣出关不久,九华山心安寺请他去讲经;同年秋天,武昌九峰寺律学院也请他前去授课弘法。这一年白圣刚好31岁,这是他人生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31岁以前,可说是参学时期,自此以后,便是弘法利生了”。

创办佛教电台  抗灾放粥救难

  1935年,中国佛教会会长圆瑛到汉阳归元寺讲经。白圣不仅亲耳聆听佛法,而且得到这位高僧的欣赏,从此改变了命运。未几,他随圆瑛返回上海,任中国佛教会干事。此后他随侍圆瑛身旁,四处弘扬佛法。1937年夏天,圆瑛为他传法授礼,让他继承了七塔、崇圣两寺的法脉,成为临济正宗四十一世及曹洞宗四十七世法嗣。
  1938年,佛教会僧侣救护队队长宏明法师在武汉被诬入狱。白圣奉命驰往武汉救援。到武汉后,宏明法师已被保释出狱。在宏明的请求下,白圣积极协助当地僧人组织“中国佛教会第二战地掩埋队”,掩埋无人收埋的尸体。未几,战局变化,僧侣救护队、掩埋队奉命解散。撤退之际,白圣登上一列国际列车,把宏明法师载到香港。
  1939年,白圣再次返回上海。当时,他认为在沦陷区宣传佛教对政府有帮助,于是在上海新世界楼上创办了佛教光明广播电台,首开“空中弘法”之先河。电台节目有讲经、佛教音乐、念经、课诵等。为将电台办好,白圣不仅亲自主持,还请续祥、慧参等多位知名法师讲经、弘法。次年,日军加强了对电台的控制,时常强制电台播报一些诋毁中国政府、污蔑中国军人声誉的言论。白圣不愿电台播放攻击自己政府的言论,乘夜将电台设备全部焚毁,并以遭遇火灾为由报请停业。与此同时,他获知“九华山的寺院庵堂,因受战争影响,粮食不继,不少僧人不得不靠吃树皮草根度命”的消息,心情甚是沉重,立即在上海发起募化,并邀约同仁到青阳县九华山赈灾。此举不仅救了灾,也让他躲过电台事件的困扰。在他的及时接济下,九华山寺院僧人解除了饥馑危机。事后白圣返回上海,应邀到杭州凤林寺任住持。当时,他还担任着上海慈善团体救灾放粥的事务,所以经常奔走于沪、杭两地,忙碌异常。

整理上海佛会 繁荣佛教事业

  1944年,白圣放下了一些行政工作,开始深研佛法。不久即撰写《楞严阐微》一文,指出《椤严经》古本印错了次序,得到了圆瑛的认可与称赞。后来,圆瑛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委任他为学院教务主任。
  次年8月,日本投降,上海市政府派白圣整理上海市佛教会支会。经数月的奔走协调,会员大会召开,白圣当选为上海佛教支会常务理事,并代理理事长主持佛教事务。不久,上海市民政处长张晓崧发表讲话,“要将上海寺庙改作民意机构”,引起佛教界的不满。白圣等法师领导1000多名僧尼向市政府请愿,成功阻止了上海市民政处的行动。
  不久,静安寺住持德悟、监院密伽因汉奸嫌疑入狱。佛教诸长老及护法居士公推持松长老为静安寺住持,白圣法师为监院。白圣不负众望,积极筹办并扩充各种佛教及文教事业,创办了佛教平民诊所、杭州凤林医院、凤林孤儿园,扩充了南翔静安小学、创办了静安学校、发展了静安佛学院、筹办了静安大学,并开设了织袜工厂,让学生们学习生产技能。

组建台湾佛教会 倡导大乘佛法

  1948年,白圣法师不为名声所累,毅然摒弃一切,只身空人来到台湾。此后,他一直滞居岛内,任台北市南昌街二段140号十普寺住持。
  1949年,许多佛门僧人随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由于走得匆忙,来台后,他们多无落脚之处。白圣主动将他们安置于寺中,避免他们流落街头。6月,台湾发生“教难事件”,多位法师被拘留。白圣不遗余力奔走营救,终使他们脱离牢狱之灾。事后,台湾僧人商议恢复中国佛教会,认为这样可藉众力维护台湾佛教。当时,台湾只有东初法师和李子宽居士是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白圣是上海市佛教会常务理事代理事长。于是他们三人具名申请,成立了“中国佛教会驻台北办事处”。办事处由东初法师任主任、南亭法师任秘书、白圣法师任干事。这个临时组成的“三人小组”,就是“中国台湾佛教会”的前身。

南海禅寺举行白圣长老冥寿纪念

  1950年后,台湾政局稍为平静,大众更希望安稳平定的生活,信众更以虔诚心求佛祖保佑。对社会大众来说,乱世时期,佛法对安定人心有积极作用。有鉴于此,白圣又开展了弘法活动,除亲自主讲外,他还邀请一些知名法师来寺院讲经说法,受到信众的欢迎。寺院凡有讲经,都是信众云集,座无虚席。为进一步安定人心,他还不辞辛劳地环岛弘扬佛法。
  领导台湾佛教走向正轨,是白圣的又一功德。他来台之前,台湾佛教已染上不少民间习俗,尤其是日本侵占台湾五十多年时期,台湾佛教甚受日僧同化,如不重视戒律、僧尼共住同一寺院等,这些都与中国传统佛教精神不合。为清除这些陋习,白圣积极倡导大乘佛法,极力弘扬戒律,推动传戒工作。为进一步恢复大乘佛教精神,他还努力恢复传统佛制 “结夏安居”(简称“结夏”,指每当夏天雨季,不宜在外传教时,佛门弟子们住在较清凉之道场讲经说法,各抒己见,辩论佛法),并于1955年夏,领导僧众在海会寺举行第一次结夏,以后连续举办了六届。
  白圣一向重视僧伽教育,1957年初,他在十普寺辟建别院,创办“尼众佛学院”,招收出家尼众。同年又在十普寺创办“中国佛教三藏学院”,自任院长,培育僧伽人材。1960年,接任台北临济寺住持,在临济寺创办了“中国佛教研究院”。

参加佛教盛会 功德远播海外

  中国佛教会在台湾复会以来,初由章嘉大师担任理事长,实行理事长负责制。1957年3月,章嘉大师示寂,乃废理事长制,改行常务理事轮值制。实行三年,效果不佳,于是共推白圣出任理事长,重行理事长负责制。以后多年,白圣内则领导僧众,调和政教;外则参加各种国际间佛教活动,增进各方友谊。他联络泰国、缅甸佛教界,推动世界佛教徒联谊交流;继而率领“中国佛教访问团”,访问泰国、缅甸、印度、锡兰、尼泊尔、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韩国。所至之处,广受欢迎。许多国家元首,如泰国国王、印度总理尼赫鲁还亲自设宴招待。在接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之后,白圣还创办了中国佛教会会刊《中国佛教》。
     这些佛教活动的开展,让白圣逐渐扬名海外。1961年3月,美国比丘释西谛慕名从美国来到台湾,请白圣为他传授具足戒,一时传为佳话,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同年11月,美海军少校霍施南业、美国普莱居士也千里迢迢来到台湾,要求皈依白圣门下。这也是中国大乘佛教传向美国的起点,自后不少中国法师常住美国传教。后来,白圣本人也应邀先后到泰国佛光苑、马来西亚极乐寺、美国圣能寺任住持。1963年,白圣六十寿诞,四众弟子为他祝寿,十普寺挤满了祝寿的来宾,盛况一时。1964年5月,蒋介石在总统府接见白圣,当面询问佛教近况,叮嘱他继续为佛教事业服务。此后,白圣法师萌生团结海内外各地华籍僧侣,泯聚众力,重兴中国佛教。经他奔走鼓吹,获得普遍赞同。1965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华僧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出席佛会的世界各地华僧一千余人。白圣以筹备会主任委员身份,当选为大会主席。会中成立了常设机构的“世界华僧会”,白圣复当选为秘书长。
  白圣在佛教界辛勤劳作六十余年,领导台湾佛教走向正轨迈向世界,不仅赢得台湾尊崇和敬仰,被尊举为台湾佛教领袖,也赢得海内外佛教界的广泛赞誉。1966年,世界佛教僧伽会在锡兰召开,在各国代表的大力推举下,白圣当选为副会长。1981年,世界佛教僧伽会第三届大会在台北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2000多名高僧耆老出席会议,他们一致拥戴白圣出任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白圣十分热心佛教事业,一生都贡献给佛教事业。晚年他身患高血压及糖尿病,但并不因此影响工作,除了国内会议,还经常出国执行工作。



众僧聆听谈论白圣长事迹

  白圣法师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一生克勤克俭,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每于传戒完毕之日,都要亲率刚刚受戒的僧尼托钵行化,赈济贫困。他经常将信徒供养的净资用于公益事业,如捐助玄奘大学基金一千万元,捐助华梵工学院一百万元,对医院、学校、救济机构也经常捐助,受到台湾当局的肯定,并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蒋介石也十分欣赏他的功德业绩,先后颁发华夏一等奖章、陆海空军甲种二等奖章以示嘉勉。
  白圣毕生勤于佛教的研究和笔耕,佛学著作甚丰,发表颇多,今有《什么是佛教》、《寺院住持手册》、《学禅方便谈》、《维摩经讲录》、《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四分戒本表解》、《禅宗史论集》及《楞严经表解》、《金刚经表解》、《起信论表解》、《云水梦忆》等行世。
  白圣旅台41年,十分眷念大陆、怀念家乡,为湖北省应城县旅台同乡会会员,曾赠不少经书给应城。台湾当局开禁探亲以后,他本想回大陆看看,并到上海龙华寺弘法,只因年老体衰,未能成行,实乃憾事。临终前,他恋恋不忘应城宗教事业,表示要拨钱修复应城寿宁禅寺。他去世后,台湾佛教曾派人到湖北省宗教事务委员会转达白圣遗愿。省宗教事务委员会知晓后,立即派一处长到应城协商此事。应城市委、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进行了商量。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形成决定,致使白圣遗愿未能实现。1989年4月3日,白圣在台北临济护国寺圆寂,享年86岁。悲音传来,台湾、大陆佛教界都至感痛惜。清明前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致电深表悼念。北京广济寺、上海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武昌洪山宝通寺、汉阳归元寺等众多寺院均致唁电,并纷纷举行法会,为白圣长老超度。为纪念白圣功德,1991年,白圣的弟子世界著名高僧明乘法师,自筹资金1.5亿元,在亚洲最大的佛教寺院——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南海禅寺内筹建白圣法师舍利塔,塔高5.5米,并树碑,略述白圣生平功行。1994年9月24日,舍利塔落成,台湾、泰国、印尼、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法师、高僧及社会各界人士800余人齐聚塔前,再次缅怀这位高僧大德。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