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同志们: 
  按照年初市委对党建工作的整体安排,今天,我们以党课的形式进行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是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从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9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我们都知道,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9年,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9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9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今天,我们以党课的形式集中学习,目的就是想通过此次学习交流,与大家一同追忆党的峥嵘岁月,回首党的建设历程,吸取党的历史经验,进而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更好地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翠峦的伟大征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党99年的奋斗历程大致可分为革命、建设和发展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下面,我就围绕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要深刻理解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成长背景及艰辛历程
  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主要任务就是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在近30年的民主革命中,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任务,实现了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仆后继的理想,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首先,我们来认识和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解体,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过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进行英勇斗争,百折不挠,不畏艰辛,打碎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太平天国革命经历了十四个年头,显示出了农民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要求,而且人数众多,是革命的主力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但是,所有这一切的革命斗争,包括太平天国革命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华民族深受屈辱的命运。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过:“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中苦斗的时候,发生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先决条件。第一件大事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共产党),于1917年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给中国造就了一批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此,他们通过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刊物、举办工人夜校等方式宣传马列主义,组建工会、“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国民社”、“新潮社”等进步社团,教育、团结了广大工人、学生和青年,宣传十月革命,号召人民起来斗争,为“五四”爱国运动做了积极的准备。第二件大事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这次会议严重损害了作为战胜国中国的合法权益,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公然交给了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示威游行,要求取消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高呼“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中日协定”、“抵制日货”等口号,一路散发了一万多份传单。“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前期准备。第三件大事是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恣态,巨大的声势参加了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从1919年6月5日起,上海50多个工厂的7万余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声援学生运动,接着沪宁、沪杭、淞沪的铁路工人也举行了大罢工,使上海水陆交通全部断绝,给全国带来了极大影响。随后,唐山、天津、长辛店、长沙、济南、南京、武汉、杭州等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的工人也都举行了罢工或示威游行。至此,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上述三件大事的影响下,推动了当时许多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走上了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他们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去,这些人成为了党的早期革命骨干。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主义小组。同年秋季至1921年春,李大钊等在北京;董必武等在湖北;毛泽东在湖南;谭平山在广东;王尽美在山东也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与此同时,在法国的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飞也开始了建党活动。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多方面的活动,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益成熟。于是,在这样一种客观条件具备、主观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来自7个地方的53名党员推选的12名代表,他们分别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李达、李汉俊、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出席了会议。当大会进行到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男子闯进会场,当询问他时,该男子自称走错了地方,其实他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名密探。好在与会代表警惕性高,当即决定中断会议,与会人员分头转移。大约10钟后,巡捕房的特务就包围了会场,但由于转移及时,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那么,在原定的会址不能开会了,怎么办?在大家讨论新的会议地点时,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建议到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南湖去开会,因为嘉兴离上海很近,交通便利又易于隐蔽。于是,代表们就陆续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会议并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画舫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了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本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大会最后选举了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英明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同时也正式拉开了28年武装斗争的革命序幕。从历史的节点脉络来看,这28年的革命斗争大致可化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一)大革命时期,也就是北伐战争时期。党建立以后,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人农民运动,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为抗议在上海的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所发动的“五卅运动”。在这些工人运动中,党的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全国党员人数由“四大”时的996人发展到10000多人,形成了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在党的促进下,国共两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并着手进行了以直接打击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即第一次大革命。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着重讨论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问题。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成功转化为了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当时,苏联派来了军事教官,给了二百万元现款作为开办费,还运来八千支步枪、五百万发子弹,帮助武装国民革命军,武装国民党。1924年5月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促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先后担任政治教育工作。孙中山在1925年逝世以后,应该说一开始合作还在进行之中,后来进行了北伐战争,但当北伐战争快要取得胜利的时候,当时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确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叛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也加紧反革命活动。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革命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对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活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拒绝党内的一切正确意见,对国民党不但不加戒备,反而还命令武汉工人纠察队将武器交给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同年7月,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宣布与共产党决裂,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口号,大批的优秀共产党人遭到杀害。其中就包括蔡和森、李大钊,这些都是我们党中央常委级的人物,还有一些著名的活动家,像赵世炎,还有工人运动的领导,像王受华,等等,当时都被杀害了。尽管大革命失败了,但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已深入人心,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党也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斗争准备了条件,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全国革命势力受到严重摧残,中国共产党员由57000多人减少到10000人左右,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党的组织转入地下工作,形成红白对立,国共两党对垒的局面。为了挽救革命,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随后,各地又先后发动了100多次起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屠杀、不怕牺牲的精神。其中,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最具代表性。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毛泽东放弃了攻打大城市长沙的计划,把起义军领到了井冈山,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创立红军,发展共产党员,建立起红色政权,并逐渐建立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他艰辛地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道路,也就是大革命失败后,如何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实践证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毛泽东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多次粉碎敌人的进剿、会剿,随后又在江西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显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忍辱负重、不怕牺牲、组织纪律性强、理想信念非常坚定的优秀品格,用他的智慧和能力为土地革命的兴起做出了大量贡献。但是,由于当时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以及党中央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并不透彻、清楚,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他们没有接受毛泽东探索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中央仍然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坚持苏联城市为中心的经验。后来,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更加遵循共产国际的指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这就造成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次失败又一次把共产党带到了革命的危机关头。1935年1月,经过长征到达遵义的红军有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时间,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对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路线进行了批判,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经过长征到了四川,和当时的第四方面军进行了会师。当时,10多万的红军是一支很强大的力量,如果能够团结统一,就可以战胜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顺利到达北方,建立新的根据地,开创革命新的阶段。但是由于张国焘(tāo)个人野心膨胀,没有遵守党的纪律、党的规矩,在这个时候犯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造成了新的危机。中国共产党经过努力,最终战胜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陕北会师,自此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三)抗日战争时期。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地区发动了进攻,妄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节节进逼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当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就是做张学良、杨虎城的工作,在陕北实现了停战。蒋介石为了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去消灭红军,实现“攘外必先安内”这样一种方针,自己亲自到西安,逼迫他们去打红军。他们两个人当时考虑全民族的利益,认为这个时候应该全国抗战,不应该再消耗我们中国自己的国防力量。蒋介石当时在心里下了一个狠心,如果杨虎城和张学良不干的话,就把他们调开,由自己的嫡系部队来消灭红军。张学良、杨虎城一看这个情况,没有办法,最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针,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可以说有效地促进了国共两党新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长达14年的抗战过程中,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以自己当时只有三四万人这样一支军队,走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和百万的日本军队进行决死的斗争,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军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气势汹汹,依仗多年的准备和先进的军事装备,陆海空三军全面进攻中国,国民党当时抵抗的非常艰苦、非常惨烈,可以说是节节败退的。当时在国内,到处都是抗日必亡这样的论调。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成立了三个师,直接开赴抗日前线,这三个师有115师、120师、129师,总指挥是朱德,副总指挥是彭德怀,115师是最先开赴抗日前线的。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当时的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打一场胜仗来鼓舞我们八路军以及整个中国军队的士气。这一仗应该说是经过精心筹划,精心准备的。因为八路军当时的武器装备很差,机动能力也很差,只能依靠两条腿来走,反观日本有飞机,有汽车,还有坦克,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的第一场胜利,赢得了平型关大捷,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人们开始有了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随后,国民革命军也就是蒋介石部队里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他们的桂军在台儿庄也打了一次大胜仗。这样,就使得中国整个战局又有了巨大的改观。但是抗日战争最终还是需要一个总的战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就是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个月左右的时间,发表了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在这篇著作里,他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要分三个阶段,而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对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一种新局面。在华北地区,日军主要盘踞在交通线和大中城市,广大的乡村甚至一些县城都是由八路军占领的。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八路军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实行“囚笼政策”。为了打败“囚笼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在这样一个犬牙交错、残酷激烈的战争中,人民军队由发展到缩小,再发展,再缩小。解放区也一样,壮大然后缩小,再壮大,再缩小。可以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是1940年百团大战后到1942年。1943年以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逐步转入反攻,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在美国二颗原子弹轰炸后,在苏联红军的强大进攻下,不得不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四)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自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开始,蒋介石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成果,积极准备内战。中国共产党根据“七大”的方针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运用革命的两手策略,开展和平谈判与武装斗争相交的复杂斗争。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约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毅然赴重庆谈判,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称赞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来谈判的行为是“弥天大勇”。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但这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在他做好准备后就调集军队大举进攻东北,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阶段,我党在政治上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人,建立了更大的人民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在军事上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使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的重大变化,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解放战争的第一年,由于歼灭了大量的敌人有生力量,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民党军队由430万人下降到370万人,我军则由125万人发展到195万人。敌军兵力削弱,士气低落,人民反对,后方空虚,机动作战力量锐减;我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人民拥护,后方巩固,机动作战能力大为增强。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党中央确定了我军作战的基本任务是:由战略防御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控制区域。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率先发动了济南战役,攻克济南,全歼守敌11万人,由此也正式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在随后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我党更是歼灭大量敌军,解放了大量城市。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已面临绝境,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幻想再次玩弄和平阴谋,以便取得喘息时间,保存反动势力。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宜将乘勇追强寇,不可怙名学霸王”。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从湖口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天堑,解放了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同年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层楼上用洪亮而又浓厚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从此,中华民族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以上这四个历史时期,相继构成了我们党民主革命的整个发展脉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艰辛曲折的发展道路,克服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作风的侵蚀,正确地开展了反对党内错误倾向的斗争,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我们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然而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穷二白”,我们党为实现“国富民强”,开始了在中国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时期,也就是党的建设时期。
  二、要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创新转变及重大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社会主义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转变。这一伟大转变,我们可以把他大致划分为两个小阶段来学习。
  建国后的头三年是第一小阶段。在这个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条件。这一阶段,除了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镇压反革命分子外,在农村扩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革命;在老区开始组织互助合作;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限制,开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同时,胜利地完成了各项社会改革任务,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反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2年底,在国民经济不仅已经达到而且在许多方面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党中央又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指明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经和步骤,创立了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2年至1956年是第二小阶段。这一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农业、手工业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经过了一系列由低到高的过渡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但由于我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思想上、理论上缺乏充分的准备,就导致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主观指导上发生了严重失误。从1957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练钢铁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出现,更是让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但从全局来看,这个时期党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依然抹灭不了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果。从政治层面来看,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这一切,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从经济层面来上,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共计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还兴建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也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雄厚的科学文化和物质技术基础。从外交、国际环境层面来看,我国加入了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阵营,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发展同中间地带国家的友好关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赢了抗美援朝等自卫战争,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我们成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使国防力量极大地增强,有效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在外交方面,1972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得到缓解,并促成了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最值得庆祝的是,1971年在第三世界朋友的支持下,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是这些外交上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可以说,如果没有这30年提供的有利国际条件,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艰难的。
  总的来讲,党的建设阶段为党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从内容上、理论品格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良好铺垫。
  三、要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党的实践探索及历史成就
  1978年12月18日,党中央组织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大会可以说扭转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路线,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了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探索执政规律的新开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历经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局面,我党对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同时也开启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篇章。这一历史征程,我们同样可以把他划分为五个阶段来理解和学习。
  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准备阶段,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扩大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这三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转变,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的时期。
  第四个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可以概括为:一篇谈话(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一部著作(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三次代表大会(就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召开)、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战略规划(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两大理论成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列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即进入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也就是攻坚阶段。
  第五个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进(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一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崭新时代。
  可是说,正是因为这五个阶段,才使得中国得以迅速崛起,成为屹立在世界之林的强国,也正是因为四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今年为止,中国已经整整走过了40年的改革历程,新时代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案例和参照对象,且不断趋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的中国,正以更大胸怀、更广视野的全新姿态,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总体来看,历经40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四个伟大转变,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一)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渐进式地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国有企业、外商投资、金融服务、科技管理体制、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逐渐明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
  (二)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国家的政府管理体制、传统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能力等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中国治国理政模式实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为核心职能,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和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型现代治理新模式。
  (三)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5%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并且产生了一大批人口超过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人口高度密集、经济一体化的超大城市区域,创造了新的财富、新的产品、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方式。对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一个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国家,同时以高铁、互联网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成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未来中国社会,将是一个城乡互动共融、协调发展的城乡融合型新社会。
  (四)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更证明了这一点,1978年时,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恩格尔系数为57.5%,到2019年时,分别变为了24445元(增长了78倍)和28.6%;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到2019年时,分别变为10955元(增长了94倍)和31.2%,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开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费的生活。新时代,随着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进一步建设,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从“有没有”变成了“好不好”,高品质生活开始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历史,同时也是曲折和坎坷的奋斗史,更是一部英雄辈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座拥有管党治党、治国理政智慧的宝藏,有无数的智慧和经验可资借鉴,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对党的建设、党员个人境界的提升,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在党史中准确把握党的初心与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蕴含在党的历史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具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老中国,正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庞大的国家而言,就宛如像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已,但我们党并没有被困难压倒,凭借着为中华民族崛起强盛的初心与使命,凭借着对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奋斗与追求,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来,由弱小到强大,历经无数坎坷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数千万党员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拯救国家与民族作为自己的伟大使命,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述过老一辈共产党人“伟大信仰”的故事。他说:“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革命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无私无畏地英勇献身?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为了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6位亲人、70多人、2050个烈士,这些沉重的数字,诠释着什么是崇高,展示着什么是信仰,诉说着什么才是共产党人的价值本色”。从总书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以及那不求名、不求利、只为民的“赤子之心”。
  共产党的历史是为实现初心不懈奋斗的历史。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胸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理想,并为之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广大穷苦群众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而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方位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回顾我们党97年的发展历程,无数共产党人始终心怀崇高革命理想,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念,同全体人民一道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奉献了全部智慧、心血乃至生命。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怀揣责任与使命,彰显能力与价值,真正把心思用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上,真正把精力放在为民办实事、谋福利上,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担当,少一点浮躁、少一点埋怨。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立场坚定,公私分明,法纪严明,切实挺起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持续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困难挑战面前,不退缩、不回避、不胆怯,敢于向挑战发起冲锋,坚持向困难碰硬到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奋斗的姿态,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革命大旗。
  二要从党史中获取从严治党的经验与方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无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使命,逐渐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与活力,从而得以不断成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管党治党的经验与方法。注重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党始终秉承和坚守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历经无数狂风暴雨始终屹立不倒,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都能够保持生机与活力,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建设,让共产党人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对所有党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进行不断锤炼和修正,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团结。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始终秉承和坚守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党史上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做事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十八大后不久,党中央就出台了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都反复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纪律严明是我党始终秉承和坚守的重要传统。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涉及纪律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和突出位置,为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建设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将“纪律”单独成章。以后的历次全国党代会,除十年“文革”时期外,都在党章中突出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建设。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并鲜明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著名论断,严明的纪律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使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回望走过的路,我们越发深切地感到,我们党正是在不断加强纪律和纪律建设中纯洁组织、发展壮大的,严明的纪律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不同历史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三要从党史中汲取推进改革的勇气与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服无数困难,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体现出极其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习党史就要把握蕴含其中的强大精神力量。99年的奋斗历程,一大批追求真理的革命先辈为我们展示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面对流血牺牲,正气凛然、义无反顾;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铁心向党;面对利益得失,坦荡无私、顾全大局。也正是在这些不畏艰险、不惧死亡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下,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中国革命事业才得以阔步向前。可以说,党的建立和壮大过程中涌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可为当前勇闯改革“险滩”提供持久动力,可为加快经济发展,走好绿色化转型新路提供力量源泉。学习党史就要深刻把握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使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一个个思想和制度禁区被打破。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讨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讨论,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中国进入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征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使我们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一次次的思想解放,带来的是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收获的是国家实力的显著提升。学习党史就要消化理解正反两方面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从党史中汲取正面的经验、勇气与力量自不待言。同时,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对这些走过的弯路的了解,有助于规避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下,我国正值改革进入深水区、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期,面对着难啃的改革硬骨头,面对着无数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的理论探索和决策部署,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翠峦的崭新篇章。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解和阐述。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选取几个主要的历史节点来讲解,还有一些重要历史内容、重大历史事件没有进行具体的阐述。会后,大家要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补充,在辉煌的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从伟大的业绩中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仰,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将党的历史经验转化为推动转型发展,实现赶超跨越,加快绿色崛起的强大动能。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