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餐饮、旅游、文娱等需要人群聚集的商业活动大受影响,可能会对我国一季度的经济活动造成扰动,但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我国的经济将会逐步企稳,并且前期推迟的消费和投资等需求将被释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消费和投资的反弹,支撑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一、影响分析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短期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一是疫情冲击需求,消费和投资需求大幅减少。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因此大幅降低消费需求。如2003年4-6月,受非典影响,居民减少外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7.7%、4.3%、8.3%,较2002年同期分别减少0.5、5和0.3个百分点。而当6月疫情得到控制后,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大量释放,7月社零同比迅速上升至9.8%。另外,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二是疫情冲击总供给,服务业和工业增加值大降。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产、销售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企业停工减产。旅游、交运、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性产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恢复也相对较慢。如2003年二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1.7%、11.3%和8.7%,较一季度回落1.1、1.9和1.8个百分点。2003年6月疫情得到控制后,三季度第一、二产业均迅速回暖,较二季度回升1.6和1.9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仍持续低迷,直至2003年四季度才明显回暖。其中工业增加值自2003年3月起连续3个月下滑,3-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为16.9%、14.9%和13.7%。三是疫情冲击生活物资供给,短期CPI上涨。疫情导致居民消费品生产不足,且部分地区道路物流中断,供给不足,同时叠加恐慌性抢购需求,物价短期上涨。但随着疫情稳定,恐慌性需求下降,CPI将逐步回落。2003年3-4月CPI食品分项价格同比从2月的1.8%大幅上升到4.2%和4.2%,带动CPI从0.2%上升到0.9%和1.0%,但5-6月回落至0.7%和0.3%。工业品方面,供需均下降,PPI将仍处通缩区间,企业盈利压力大。
  2.对中观行业的影响: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一是电影行业迎来寒冬。春节档7天在全年票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春节档原本饱受期待,预计总票房近70亿,大年初一票房预售就有近3亿。但受疫情冲击,观影需求急剧下滑,1月23日,7部春节档主要影片宣布撤档,不少大型院线也均选择暂停营业。2020年大年初一票房仅181万,而2019年同期票房高达14.58亿,电影行业迎来寒冬。二是餐饮行业损失惨重。为避免人群聚集,春节各类聚餐和婚宴等几乎全部取消,大量餐厅饭馆停止营业,备菜存货拿出来低价甩卖。据商务部监测,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势必严重萎缩。三是旅游行业黄金周不再。春节是除“十一”和“五一”之外的重要旅游黄金周。但是受疫情冲击,居民纷纷终止出行计划,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2020年旅游收入必然大幅下滑。四是交运行业大幅停摆。旅客出行需求减少,部分城市封城封路,交运物流不畅。1月27日,春运第十八天(正月初三),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626.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8.3%。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正月初五,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93.7万人次,同比减少826.7万人次,下降73.8%;1月30日,正月初六,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20万人次,同比减少74.7%。五是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1月26日晚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会员单位并全行业发出号召,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房地产相关项目物业管理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社区行政管理机构要求,充分做好预防标识、人员登记、消毒杀菌、后勤服务等工作;经营租赁、长租公寓的企业,切实做好出租房屋消毒防护措施、密切掌握租户健康状态、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等工作。六是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均受到波及。建筑业停工,金融业在后续可能因不良率上升、证券交易量下降受损。农林牧渔的家禽养殖,一方面物流受阻导致饲料无法运送,另一方面活禽屠宰、买卖受限,生产和销售两端受到双重挤压。七是医疗相关行业提前复工,在线游戏等行业大受热捧。手游《王者荣耀》在大年三十当天的流水为20亿元左右。之前,《王者荣耀》的单日流水纪录为2019年大年三十的13亿元,单月流水纪录为2019年2月的71亿,预计这两个纪录都将在2020年春节期间被打破。
  3.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民企、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一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中断面临破产倒闭风险。为防范疫情扩散,全国春节假期延长3天,部分省市复工时间进一步推迟一周,企业正常的经营计划被打乱。生产和营业停摆,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是房租、工资、利息等费用刚性支付,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经营中断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二是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将受到严重影响。员工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尽管人社部已下发通知要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当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受冲击较大的餐饮、娱乐、交运等行业及中小微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弹性薪酬制的员工,如外卖、快递、滴滴以及部分制造业等计件工资的工种,基础保障低、收入波动大,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人群。三是中小微企业和弹性薪酬制员工等弱势群体将受到较大影响。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岗位,为提高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弹性薪酬制的员工数量庞大,但是社会保障和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近年来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就业压力加大,叠加此次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和弹性薪酬制员工等弱势群体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
  4.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短期利好债市,利空股市,但中期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趋势。一是债市短期内受益。疫情对债市的推动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疫情的扩散与传染对消费、生产与投资带来负面冲击,实体经济短期走弱有利于推动债市走强;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推升避险情绪,带动利率下行。如2003年1季度债市在经济增速超预期和疫情传染的博弈下呈现震荡态势,4月疫情明显加重、并引起高层重视,利率开始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4月2.9%水平下降至5月底的2.7%水平。随后伴随疫情解除、经济回暖、通胀压力加大,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债券市场大幅调整,利率逐步上行。二是股市波动性加大。如2003年非典疫情前期对形势估计不够充分,股市整体先涨后跌,交通运输、房地产、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医药板块相对受益。2002年11月“非典”出现之初,市场对疫情的严峻性估计不足,股市整体仍然上涨。2003年4月疫情明显加重、4月16日国内多地区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非典疫区、4月20日北京多校停课、4月21日国务院宣布取消五一假期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市场情绪急转直下。4月15日起恐慌情绪快速扩散,股市大幅下跌,4月15-4月25日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分别累计下跌8.8%和8.5%。其中,交通运输、房地产、有色金属跌幅分别为13%、10.3%和10%,而医药板块跌幅2.8%,相对受益。
  5.长期影响:政府治理将更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或将催生新业态。一是激发政府治理方式提升。当前疫情的前期应对反映出地方政府应对的被动,信息公开透明做得非常不充分,应急医疗非常薄弱,城市管理落后。大数据对于人口流动目的地及滞留时间的监测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传染源的防控。这将激发出未来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和协调组织配套能力的提高。二是带动新业态快速发展。居家隔离和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导致线上消费、线上教育、在线办公、视频会议等新的工作生活业态快速发展,很可能改变未来的工作和管理方式。
  二、相关对策建议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减税和支出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出。扩大研发、救治、防疫物资、一线医护人员补助的财政兜底范围;给予企业部分受疫情影响期间受损行业的财政贴息;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门尤其是交运、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值税。二是降低社保缴费率。考虑到疫情导致的开工延迟、假期延长等因素,建议在以前社保费率降低的基础上,对2020年中小企业的“五险一金”费率再降低至少1个百分点,同时明确缓交今年上半年的社保费。三是提供临时补助。对参与防治工作的卫生医务人员提供临时补助;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影响,提前防范可能的失业潮引发的社会稳定;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行为予以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抵扣。四是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运、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
  2.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降准降息。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主要疫区湖北下降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信贷支持;鼓励各大保险公司畅通保险赔付流程。银行业一是应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如对于受疫情短期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商业银行不应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可通过信贷重组、减免逾期费用、贷款展期、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贷款综合费用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二是提升银行业务办理速度。对于涉及新型疫情的授信审批项目,可通过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加大业务授权、优化审批流程、安排专项信贷额度、给予专项低利率贷款限额等方式加快业务办理速度;三是加大线上金融服务力度。引导客户优先使用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办理金融业务,开通快捷支付、手机号跨行转账等功能,满足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3.鼓励企业发展线上办公,减少不利影响。一是鼓励采取灵活的用工政策。鼓励和允许企业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调整生产计划,有条件的企业尽早制定在家办公、线上办公措施,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避免人流交叉感染。二是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延长的假期及推迟开工的期间内按一定比例支付基本薪酬而非强制工资,企业和用工单位可以和员工商量确定,从而兼顾企业和员工利益,减少企业因负担过重而在复工后加大裁员的现象。对于疫情期间的薪酬,对主动增加就业岗位达到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奖励。三是适当实行补工。为了弥补企业损失,建议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该延长的假期实行适当补工,由员工自行选择在一年内的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进行补工。
  4.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一是建立经济运行突发事件管理体系。总结本次疫情发展的经验教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特别是形成畅通真实的央地信息沟通机制。建议省级层面尽快设立省级公共卫生与健康专职负责人制度,并成立中央与地方信息通畅的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委员会机制。二是健全非常时期信息公开机制。探索形成长期监测、应急处理和信息公开等机制,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加强舆论监督,开展专业研判,提升应对效率。三是完善大数据、智库资源运用。通过引入专业智库资源,汇集包括医学界、经济学界、公共管理、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和相关大数据资源,服务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促进公共健康。
  5.大力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放开市场准入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开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财政支出中医疗等民生支出占比。二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治未病等前端服务,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三是建立健全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要着眼长远发展推进各项经济制度的完善,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更加有效的普惠医疗卫生体制,推进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等。(cww)<\/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