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近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坚持科研兴校战略,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与研究;坚持师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为重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关心支持下,取得较为显著的办学成果。
  一、扎实开展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没有他们的主动发展,就不会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扎实开展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师在规范中发展。一是选好一个带头人。建设一个好的教研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位能胜任岗位的教研组长。我们选用有热情、有经验、有魄力的教学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要求他们做到“五个一”:教好一门课,搞好一个课题,抓好一个点,管好一个组,带起一个面。落实“七项任务”:即参加学校召开的每月一次的教研组长研讨会,上一至两节示范课,写一篇优秀论文或课例,承担一项课题,带教一至两名年轻教师,组织全组教师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参加每学期进行的校级优秀教研组评选。二是制定一套工作机制。学校层面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XX小学教学教研常规制度、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评选制度等。)教研组内部也形成一些工作制度,如每学期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进行上研讨课,集体备课、评课、说课、专题学习等一系列教研活动,为了使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务处印发教研活动月报表、教研活动履历表,要求如实记录每次活动的详细内容,期末教研组长进行总结评价,并整理相关材料上交教务处入档。三是形成一种合力。学校既然以教研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那么最终的目标必然是共同发展,我们的学科教研组十分重视加强全组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学期初,在制定教研组目标、计划的时候和全体教研组成员进行讨论,达到什么目标,有怎样的安排,大家如何配合,进而提出明确要求,形成共同愿景。无论上何种类型的公开课,课前教研组都组织全体成员从钻研课标、熟悉教材、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板书安排等细节方面帮着出谋划策,协助备课,准备材料。课中帮着照应前后,仔细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评教讨论。四是以和谐为追求,发展教研文化。学校着眼于新型教研文化的形成,着眼于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全体教师参与《XX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XX小学教研组目标考核评估表》的设计。全校8个教研组中,每年的评比考核有三个组分别被评为一、二、三等奖,五个组被评为优秀奖。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教研组或是本校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或是参与全校课堂展示的生力军,或是教研资料积累的有心人。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先进教研组的示范作用,在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对他们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
  2、创新教研形式,让教师在互动中发展。一是比较扬弃,同课异教 。在以前的教研活动中,参与者之间各自为阵、闷头游水的居多。他们不去比较,也没法比较——每次教研活动中展示给大家看的内容不一样,不好比较。没比较,就显不出好坏;没有好坏,就不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研中提出“比较扬弃,同课异教”方案。比如二年级备课组围绕《从现在开始》一课进行研究。先共同分析了这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共同想办法如何解决重难点。接下来就备课、上课。教学中几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都能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堂成效各有千秋:有的“读”占鳌头,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有的充分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闯关的形式解决生字。有的教态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二是跟踪改进,一课多上。所谓“一课多上”,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五次备课、五次上课。具体操作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根据确定的教案在自己班上上课,同年级教师听评→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其实,这些典型现象就是一个个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讨评析→个人根据大家的研讨评析再次备课→再次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再次到异班上课→再次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这样五节课上下来,不是精品课也差不到哪里去。应该说,这种“一课多上”的教研活动形式,真正地把教研落到了实处——它把教研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研究,指导了参与者的教学实践,使教研活动起到了实际效果。三是同心共行,专题研讨。在教研活动中,所有教师不是教研的局外人,而是与其他参与者一样,是整个活动的身体力行者,为了同一个研究目标,共同负担同一研究课题或内容,大家“心往一处想”。瞄准同一个研究方向与目标,把教研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自己的问题,共同参与、合作研究、优势互补、相互质疑、共享成果,大家的“力往一处使”,让自己和他人融为一体,在活动中共同进步。比如围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每个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学生年龄、学生认知规律等方面,确立学科组研究专题。各个教研组,围绕专题,查找资料,实践研究,定期交流、研讨。四是资源共享,集体备课。为了能充分挖掘各人的潜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很注重集体备课,每周至少有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并做到有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在集中之前,大家必须先钻研教材内容,然后就教材的内容对教学设计、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去突破、对如何把握例题讲解的深浅程度、习题的选用等等发表个的见解和意见,大家一起学习、研究,取长补短。同时,我们规定集体备课的格式,要求教师执教后有修改意见和教学反思。五是互动交流,课例分析。课例分析,采用赏析与剖析并举,重在有意义的借鉴,是教师喜欢的一种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我们有计划、有目标的精选课例,既有特级教师的,也有一般教师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教师在课例分析交流评价时,体现的是这样的思路: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做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值得我学习——怎样做更好——怎样克服不足。通过课例分析,使直观的例子与理论相碰撞,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3、落实校本培训,让教师在学习中发展。一是全员培训。首先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人格培养。依托政治学习,积极开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建设。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建立师德规章制度,实行教师岗位承诺,定期下发师德调查问卷,开展“爱与责任”演讲会,弘扬校园正气,树立为人师表形象。其次,注重教师理论学习。我们充分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机遇,坚持“培训先行、全员参与”和“边研究、边提高”的原则,对广大教师进行了《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内容的学习,使教师了解新课程的意义,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针对新课程理念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活动,研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课件制作,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为新课程理念和学校实际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二是骨干教师培训。目前,我校已有省级骨干教师5名,市级名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14名,县级骨干教师4名。他们在各自的学科内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群体,起了很好的辐射带动效应,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无形地使同学科的教师受益,促进了整体队伍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备课组、教研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争在近期内多推出一批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名师”。使教研组内形成人人争做“名师”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我们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骨干教师优质课展示月,组织相关学科的全体教师参与听评课,程序是骨干教师讲课—骨干教师说课—所在备课组长评课—全体教师互动—分管领导专题讲座。不仅带动了青年教师,还把住了授课关,使校内的教师整体水平得以提高。三是青年教师培训。近几年,由于调入了一批青年教师,这些教师热情高,干劲大,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进而成为我校的骨干教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对青年教师明确任务,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规划。确定“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五年成骨干”的培训目标。采取专题讲座和分散自学相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相结合,先后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市、县教学常规,学校制定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避免了教师工作中的盲目性。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能力,每学期伊始,都由组长或骨干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备课,教法的需求尤为迫切,教学困惑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又适时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讲座。在实践指导上,学校采用“师徒结队”,即骨干教师帮助青年教师,从师德建设到班级管理,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从活动组织到家校沟通,提出要求,师徒共同制定计划,从而使青年教师得到有效培养。学校每学期还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帮助他们上好汇报课,在打磨中,引领他们迅速成长。目前,青年教师所表现出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必将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强大动力,推动教学工作持续发展。
  4、开展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实践中发展。一是在科研制度建设中突出一个“严”字,注重科研与教研有机结合,走“制度规范”之路。①研究课制度。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加快课改进程是科研的宗旨。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在课题组内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上一节研究课,坚持带着课题进课堂,教师们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②听评课制度。听课人员及时记录教师的发展轨迹,形成横向、纵向对比。对新教师及时肯定、提高要求、促进成长;对中老年教师以“加强学习和指导”的新要求提醒他们不落伍,紧跟时代步伐,鞭策他们不断进取,以便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③“每课一反思”制度。学校不断强化“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自主钻研、教后反思”的科研风气,积极倡导及时交流、及时研讨和及时反思。学校提倡“每课有反思(教后感)”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一环。一思教学目标的达成,调整预设的可行性。二思教学过程的实施,审视程序的合理性。三思学生活动的反馈,评估思维的创造性。四思课后的评价,暴露思考的狭隘性。五思教师执教的感受,记录调控的灵活性。二是在科研培训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注重科研培训的实效性,走“研训一体化”之路。①群体研究体现“实在”。对于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工作,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不在多而在实,通过一次活动让全体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每学期初,开展市、县级骨干、优秀教师的展示活动,先后有一批优秀教师讲了示范课,收到了典型引导,共同探讨研究的效益。每学期结束前,在人人讲“实验研究课”的基础上,开展校级优质实验研究课展示活动,每个课题组推选一节课,教科室统一安排讲课时间、地点,分学科进行展示。讲课结束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说课、评课、经验交流活动,并给讲课教师颁发荣誉证,在考核时给予加分奖励。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使我校教师研究水平有显著提高。②小组研究讲求“实效”。课题实验小组坚持参加各级培训,保障教育改革信息通畅;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坚持每月一次的集中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发现他人独到的理解;坚持一期不少于一次的教学开放活动。③个体研究注重“实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用得更好”。我校建立了“以实验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组为单位,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的专题研究机制,积极组织相关人士对教材、学生等因素进行挖掘,找综合点,找重难点,寻突破点,确定了各子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围绕专题做好四结合(学习、教学、交流、总结),开展系列研究活动。一般操作方法:制订实验计划→确定实验课例→设计教学方案→上好实验课→做好实验检测→开展研讨分析→填好实验记录卡→写好实验总结。三是在课题研究中突出一个“活”字,注重案例研究,各课题组根据课题特点走“行动研究”之路。抓住学习、实践、研讨、总结等环节,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着理论去实践。
  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科学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其实就是把常规管理做细,把高效课堂做实。
  1、常规管理落实一个“细”字。一是教学要求细。备课要求、上课要求、课堂练习要求、作业要求、批改要求、复习课要求、教研活动要求等等,细致的要求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规范,为高效完成各项教学工作夯实了基础。二是教学服务细。每学期开学前,学校精心谋化,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比如,领导班子的所有成员各负其责和教师一起参与教研活动,并把县教研室的教研精神及时进行整理,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教师又有了一次提升,进而指导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三是教学评价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我们采取听、看、问、查四种形式。听,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学科代表会议和各层次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看,定期检查老师的教案设计、教学反思;问,采用问卷形式,征求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的意见;查,每学期两次全面检查学生作业,平时不定期抽查。四是质量分析细。每次质量监测结束后,我们要分层次开好三个会:一是由年级组长牵头,年级任课教师参加的质量分析会;二是由备课组长牵头,同学科的老师参加的学科质量分析会;三是学校牵头,全体教师的指令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成绩,更找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补救的措施。五是辅导工作细。辅导工作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校始终抓牢培优补差这一工作。开学初,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高质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导处制定出培优补差计划,每位教师依据学校的计划,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班培优补差计划,并认真做好培优补差辅导记载,做到培优要定时,补差要随时,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辅导要耐心而细致,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学校通过学生座谈、家长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辅导的情况。
  2、有效课堂注重一个“实”字。一是课前备课实。我们深知高效的课堂完全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备课,目前学校初步形成了: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领导指导——修改施教——反思提炼,具有我校特色的集体备课流程。集体备课带给教师们的是生成,带给课堂的是生动,带给学生的是生命,同时也带给“教学质量”以希望。二是课堂教学实。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我校严格按照县“有效教学”研讨会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收到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三是课堂练习实。课堂练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基本练习题、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通过这样的课堂练习真正达到轻负担,高效益。四是教学指导实。学校规定领导做到“三坚持、三深入”,即坚持兼课、坚持参加教研活动、坚持参加教学质量分析会;深入年级组、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由于能长期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教学,了解教学,缩短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保证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教学研究实。我们深知抓教研是促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我们紧紧围绕区“有效课堂”这个话题,聚焦课堂,践行理念,通过课例研讨、教学诊评、教学反思等“磨课”的形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如,我眼中的有效课堂、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有效的课堂检测、有效的课堂提问等等内容的研究,这些为实现有效课堂的奠定了基础。
  三、丰富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也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多年来我校在坚持“办规范加特色教育,育全面加特长学生”办学思想的引领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项活动,让他们学有所长,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感受成长。
  1、加强学生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一是明确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我校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科的特点制定了不同常规要求。从学生的预习、课前准备、听课、作业、复习、考试等习惯入手,并把常规要求编制成简明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张贴在教室中。班主任利用晨会和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同时教导处采用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熟知程度。让学生牢记学习常规,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二是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常规要求,设立“智慧星”、“聪明星”、“希望星”的星级评比。每月末对照评比标准采用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及不足之处。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学校开展了朗诵、英语演讲、口算、应用题竞赛,“天地杯”、“爱国影片观后感”作文大赛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三是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加强课外阅读,我们于2008年秋成立XX小学“小脚丫”文学社,第一期刊物已经完成,共有52名学生的作品入选。
  2、创建艺术特色,张扬学生个性。一是创设艺术环境。为使学校环境、教学氛围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我们着力于教室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布置。每个班主任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充分发挥黑板报和墙报的功能,各班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各具特色,有的班结合“六•一”、“十•一”等节日利用黑板报这块宣传阵地开展专题活动,有的班利用墙壁开辟知识天地、小测验、学英语、每日一题等小栏目进行知识的传授,有的开辟学习园地发表学生的习作,还有的把全班学生的照片张贴在墙上,使有限的教室空间变成了无限的德育资源和学生艺术素质展示的平台。为了让校园的每一堵墙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微笑,我们挤出10多万元资金重新装修了办公楼,新建了舞蹈室、书画室、器乐室,改造了绿化带,装饰了文化墙,制作了宣传橱窗,在花坛中央竖起了“校园花开”大型雕塑,营造一种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二是改革艺术课堂教学。我校一方面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排课开课;另一方面,把体育音乐融为一体,开设体育艺术特长活动课,我校是全县的窗口学校,校内校外活动多,影响大,时常突击进行舞蹈、团体操等多种节目的排练,往往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及人力、物力。为了使这些活动更具有传统性,形成我校的体育艺术特色,在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情况下,开设体育艺术特长课,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下午安排一个年级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各个年级的活动内容不同,一年级以游戏为主,如跳皮筋,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集体边拍手边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验快乐体育。二年级以古诗经典为主,学生手拿书本集体朗诵“三字经”。三年级以校园集体舞为主,以教师创编的律动、游戏活动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四年级以民族舞蹈为主,如手巾花、彩绸、彩扇等,自主创编,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了解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及特点。五年级以民族风格为主的健美操,如新疆健美操《新疆是个好地方》,进一步增强舞蹈难度,加大运动负荷,提高学生律动能力和审美能力。六年级以民族器械为主的舞蹈和律动,如腰鼓、秧歌等,培养学生对器械的应用能力及团队精神,提高艺术观赏性。全校二千多名学生全部参加,体现活动的“全员参与,因材施教”,“人人有项目,项项有成效”的特点。三是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我校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课外兴趣小组、大型团体操、校园集体舞、市县校级各类艺术活动为舞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了书画、硬笔书法、器乐、合唱、舞蹈、剪纸、鼓号、腰鼓、摄影、篆刻、小报等15个兴趣小组,学生全员参加。为展示学生的创造成果,相互切磋,学校定期举行美术、书法、工艺等艺术作品展览,举办歌咏、书画、舞蹈、器乐演奏比赛,并开展评奖活动。异彩纷呈的各种大型节日性活动(尤其是我校一年一度的欢庆“六•一”和两年一度的校级运动会开幕式)更是我校艺术教育成果的大阅兵。同学们在歌声中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在绘画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在舞蹈中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大型团体操中尽情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挥毫泼墨,载歌载舞,既显示了集体的力量,也展现了个人的才华。为了弥补活动课学生掌握的不足,我们把每个年级所教授的内容利用大课间集体进行练习,进一步地熟练和提高,逐步达到大课间“天天不重样,年年有更新”的效果,这样既打破了天天广播操的程式,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受到美的熏陶,又极大丰富了大课间活动,提高了校园的文化氛围,一举多得(即星期一广播操、星期二创编民族舞蹈、星期三体育舞蹈、星期四校园集体舞、星期五秧歌彩绸舞)。此外每年两次(春季艺术节和秋季体育节)面向社会、面向家长做汇报展演,使活动由课堂学习――课间练习――成果展示――巩固发展,使之系列化,形成全校“共唱一曲,齐跳一舞”的和谐发展局面,活跃了学生身心,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四、教学创新活动,带来新的变化。
  1、教师的教育观念变了。新的学生观、发展观、课程观,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学会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驾驭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生动局面,教师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一大批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学模式的探索者脱颖而出。三年来,我校成功地为县教学研究会现场提供了10节研讨课,为城乡、兄弟学校的教学改革实验考察提供了15节示范课,为教学开放活动提供了30节展示课,5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3位教师分别在市语文、数学、音乐学科“三大比武”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提问。在新的课堂里学生变得大方了、活泼了、自信了,思维能力得到增强,知识视野更加开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问、回答问题覆盖面广。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之多、层次之高创历史之最。我校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类艺术比赛中共获奖项50多个,县级获奖的学生更是达到了1000多人次,其中在县第三届英语口语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天才杯’迎奥运全国儿童书画擂台赛集体一等奖”、参加尚德电力杯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荣获襄樊赛区团体二等奖。
  3、教研科研氛围变了。为了把学习型教师培养成学者型教师,我们挖掘学校优势,强化校本教研活动,使校长、教师的教研科研意识显著增强。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弊端,不断调整教师教学行动,不断总结成功教改经验,已经成为基层学校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三年来,共28位教师的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157篇教学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先后获“XX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 “XX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学校”、“XX市快乐校园工程建设课题研究实验学校”、“XX县艺术校园示范学校”、“襄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XX市教研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教学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有一支素质精良、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有一套科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脚踏实地地向管理要质量,向过程要质量,向研究要质量,就一定会在改革和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