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秉持绿色生态理念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
让贫瘠的“井”字田变为“一马平川”的沃土

  **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辖10镇和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总人口24.9万。全县有耕地116万亩,人均4.5亩,县境内海拔由北至南1589—5027米,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态势,平均日照时数2592—2997小时,年降水量155—501毫米、蒸发量1680—2270毫米,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领,以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2019年省上下达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万亩,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946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22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7734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1218万元。设计新建蓄水池26座,蓄水量50万立方米,配套地表水滴灌4.9万亩、管灌3.1万亩。至目前,已平整土地7.28万亩,占任务量的91%;建成蓄水池24座,占任务量的92 %;完成管道工程334.5公里,占任务量的81%;新建田间道路218.4公里,占总任务量的91%。我们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是:
  健全工作机制,项目落地进展快。探索推行项目法人县镇两级“双管”责任制,县级负责灌溉工程建设,镇村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负责土地平整工程和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县上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各项目村选举成立村民议事监督小组,让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形成了“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今年,省上下达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后,县委、县政府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采取“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入户宣传解疑释惑、现场观摩对比算账、邀请大户现身说法”等方式,从4月份开始对全县摸底上报的15万亩耕地进行勘察调研,优先在27个群众积极性高、村班子凝聚力强、地力条件较好、筹资筹劳相对容易的村开展勘测设计,编制项目方案,并抢抓秋收后项目建设“黄金期”全面开工,预计明年春耕前可交付使用,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使用,不耽误农时、不影响农民增收目标,是历年来建设面积最大、建设进展最快、建设标准最高的一年。
  强化资金整合,多元投入力度大。针对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补助资金不足的实际,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整合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资金5001万元,“中国好粮油”项目资金1345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0万元,争取国网供电项目资金188万元;在不突破“一事一议”限定额度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项目区群众筹资投劳1218万元,共计8952万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资金有保障、项目任务不减少、标准质量能达标。探索开展委托代建,积极推行“土地流转+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以土地流转费抵顶自筹资金方式,既解决群众筹资投劳难题,又帮助企业开展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注重建管并重,工程建设标准高。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一号技术”,结合我县轮作倒茬实际,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优先选择集中连片、立地条件好的4.86万亩耕地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并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全县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8.8万亩,项目区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变革为“精准滴灌”,亩均节水400立方米以上,节水率达50%以上,且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和施肥、喷药等人工投入,亩均节肥20公斤,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节约的水用于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和林业生态灌溉,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要求和“建管结合、建管并重” “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并选聘农民监督员全程参与项目监管,确保项目长久发挥效益。
  深化“三变”改革,脱贫致富成效好。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三变”改革,将水肥一体化项目资金建成的调蓄蓄水池、首部系统等固定资产,以量化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比例向村集体和群众分红,同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村闲置、碎片化的“井”字形小块田变为“一马平川”机耕大土地,新增加的10%-15%约8000多亩集体土地,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年均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0万元以上,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全面推行“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经营主体”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生态宜居搬迁群众和贫困户将平整后的土地整村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等扶贫产业,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吸纳群众在基地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了增加收入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按照“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积极推广委托代建模式,引导农户依法自愿将土地规模流转给**县**农业有限公司、**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经营主体发展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农业,定位定量施肥调控,节约化肥施用,降低投入成本,逐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土地规模化流转促产业集约化发展、以产业集约化发展促农业提质增效,有效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持续放大。(cww)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