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从1921年我们党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97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我们党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7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7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7年。
  据中组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有基层组织457.2万个。其中,基层党委22.8万个,总支部29.1万个,支部405.2万个。我们党从1921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这足以说明我们党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我们党的历史中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包括党的建设的经验、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执政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等等。也有经受挫折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学习党的历史,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需要;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全面学习、经常温习党的历史,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应有之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党的历史,回顾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党的历史始终围绕一条发展主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21年,在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35年,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1992年,邓小平理论成形。南方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成形,随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这是党的十九大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贯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升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高度,谱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
  一是1919年5月至1949年10月。这段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许多救亡图存之路,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旧式农民起义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后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成功了。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心声,顺应了历史的规律。
  二是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这段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旧中国留下了一个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就拿号称“现代工业脊梁”的钢铁来说,1950年全国钢产量只有61万吨,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前景充满怀疑。共产党能够建立新中国,能够建设好新中国吗?中国共产党硬是顶住各种压力,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具备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这就告诉我们,尽管有曲折、有困难,尽管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充满着探索和艰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
  三是1978年12以来至今。这段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必由之路。
  中国要发展、生活要小康,就要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52万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和回答了这个重大课题。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国内外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但是近代以来,由于腐朽的专制统治者无法应对世界千年未有之变局和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落后,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恶性循环中屡战屡败,被迫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从1842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里,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21个国家与当时的中国政府签订了750多个不平等条约,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1900年8月14日,中国遭受了八国联军的火枪利炮。八国联军攻破了北京城的大门,在北京城内杀烧掠抢,无恶不作。1901年,中国被迫与包括八国联军在内的11个国家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带着深重的耻辱跨入20世纪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和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提出并希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实现救亡图存。甲午海战中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生等以身殉国,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人发起了禁烟运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领导了农民起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了维新变法,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学习法国和美国的经验、试图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最后都没有解决当时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屡战屡败的局面。因此,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达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目标;二是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需要一支政治力量肩负起这两大历史任务。
  当时正值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实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世界上形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出现了“五四”爱国救亡运动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流和中国“五四”爱国救亡运动潮流相互汇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此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潮之后觉醒起来,这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总之,当时是一个需要伟大政党而产生了伟大政党的时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日臻成熟。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先进的阶级,注定他一诞生就肩负着救亡和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九十七年的艰辛与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展开的。党的97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完成了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28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29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三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在这40年时间里,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三个历史时期,有两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两次最重要的历史转折,一次是遵义会议召开,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一次最刻骨铭心、令人鼓舞的胜利,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在这三个历史时期,党的理论有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取得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指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所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飞跃和第二大理论成果指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在这三个历史时期,党的自身建设实施了“两个工程”。一个是民主革命时期,党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一个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三个历史时期,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党和人民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备尝艰辛而愈加成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达胜利彼岸誓不罢休的英雄气概。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又可以分为5个重要时期,要把握以下重大历史事件:
  1.中国共产党创立及早年革命活动时期
  一是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发起的的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在中国社会中掀起了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年10月,“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歌颂俄国工人阶级的胜利。1919年9月,周恩来等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组织工作,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主义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它从诞生时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奋斗目标,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革命统一战线策略,发动和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为推动人民革命运动新的高潮作了充分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建立中国共产党,两个人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miào]伯英、范鸿劼[jié]、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随后俄共远东局派人来华考察,各地相继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到1921年的时候,在中国已经有了8个共产党支部或者小组。后来,共产国际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情况,派代表和李大钊、陈独秀联系,希望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五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7月31日在上海望志路和嘉兴南湖召开。1921年7月23日,各个地方共产党的代表集中到上海,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家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举行到一半时,会场被密探发现,且法国巡捕前来介入,会议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并在此召开了闭幕会。会议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全文共十五条,吸取了国内党小组党纲并参考了俄、英、美等国共产党的纲领,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二是会议通过《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三是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陈独秀委派的代表)。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广州,因工作脱不开身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影响深远,标志着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自此我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一是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新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二是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革命纲领。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三是有了发动群众的好方法。有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一切革命人民的战略和策略。四是有了新的道路和前途。通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并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的13个月里,罢工斗争达187次之多,参加罢工人数30万人以上。在这期间,各地先后建立100多个工会。工人运动受到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色结镇压,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发生后(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林祥谦、施洋烈士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工人运动从此转入低潮。
  六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路辅德里625号(当时为李达寓所,今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大会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还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
  七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恤[xù]孤院后街31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张国焘等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在中国实行国共合作的决议,正确地分析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立场,以及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党的“三大”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次会议对于加速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的高潮,具有重大的意义。
  2.大革命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1月12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出席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联盟。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成为革命高涨的起点。在合作过程中,革命先辈澎湃在广东海陆丰开展了农民运动并组织了农民自卫军,湘区党委派人在湖南衡山、毛泽东在湖南韶山开展了农民运动,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国民大革命在广州以及南方的一些省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一切都预示着全国性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是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出席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20人(其中有表决权者14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大会总结了一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开展群众运动的计划,并决定在全国积极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大会选出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为总书记。
  党的“四大”为革命斗争的新高涨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随后国民大革命高潮到来。在南方,广东革命政府进行了统一广东的战争,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大小军阀势力,成立了革命政府,组建了新型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军。在北方,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组织和发动,反奉倒段群众运动此起彼伏。与此同时,1925年5月爆发的全国规模的五卅[sà]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统治,而且把全国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情况变得非常复杂。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出现,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了中山舰事件,1926年5月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这预示着国共统一战线开始遭到破坏。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公然背叛革命,先后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和一些优秀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太雷、中央委员蔡和森等,都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被反动派杀害了。这也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
  三是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大会是在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半个月,武汉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主要任务是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会议虽然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批评,却没有拿出纠正这些错误的任何办法。
  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中共五大虽然召开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却没有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但周恩来、任弼时等一批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有所认识、有所抵制的同志,被选进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这为后来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
  3.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zhì]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
  一是南昌起义与八七会议。1927年8月至1928年底,党主要是发动和领导各地武装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根据地,革命力量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其中有三个重要事件:第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第二个重要事件就是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撤销了陈独秀总书记的职务,选举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会议的历史意义: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第三个重要事件是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他创造性地提出“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同时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是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的一所乡间别墅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142人(其中有表决权者84人),代表全国党员4万多人。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和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参加了大会。此外,参加开幕大会的还有少共国际、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以及意大利、苏联等国共产党的代表。会议的主要内容:大会指出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形势是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潮;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大会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纲领,并批评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会议的历史意义:党的六大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大会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认识不足。
  三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9年1月到1931年9月,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基本形成。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在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是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和伟大历史转折。在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广大的根据地纷纷进行了土地的改革和根据地建设,成为了我们党坚持武装革命的坚实基础。
  五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从1930年底到1932年冬,毛泽东、朱德等以灵活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六是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日后的胜利确立了条件。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意义:长征的胜利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14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锤炼了革命队伍,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30万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经过千锤百炼保存的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向沿途各省人民进行革命宣传,播下革命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4.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
  一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战争,它的主要打击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瓦窑堡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是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二是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兴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底,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会战以及许多战役。抗战初期的国民党军队,抗击了2/3以上的侵华日军。国民党在军事上实施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略方针,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客观上也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
  三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二是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并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希望。抗战爆发时,共产党经过16年艰苦卓绝斗争的考验,已经能够独立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并拥有一大批忠诚的、革命经验丰富的骨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毛泽东阐明人民战争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四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出席代表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早在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通过了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但由于长期紧张的战争环境一直没有召开,直到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才召开。这次大会是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的。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五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熟时期,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大发展,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斗争经验。
  5.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
  一是解放战争。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但是,重庆谈判是国民党为准备内战的烟雾弹,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后取得全国胜利、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取得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阶段;二是人民解放战争防御阶段;三是从1947年6月至948年8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四是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是三大战役和土地制度改革。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挺进豫陕鄂边区,陈粟华东解放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1948年相继发动和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旗帜鲜明地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年后,解放区近900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
  三是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出席代表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会议。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提出了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的中心。会议还强调了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以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移做了充分的准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四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会议选举产生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源、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时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还选出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人民政协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首先,它标志着中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革命大团结在组织上的最后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机构从此产生。其次,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基,为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作了全面的准备。第三,人民政协这一组织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兼收并蓄的传统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同日,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又可以分为3个重要时期,要把握以下重大历史事件: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里,党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土匪和反革命势力,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3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的制定)。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从1956年到1966年,新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道路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1955年9月动工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8年至1960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跃进运动,这是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二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会议主要内容:中共八大是建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还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会议的历史意义:党的八大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适时地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革命转移到建设上来,制定了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以及经济上的一系列正确方针,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3.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是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开始,1976年10月结束。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全局性的“左”倾严重错误始终占支配地位。一方面,是1957年以来,党内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思潮恶性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毛泽东对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当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他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在这一阶段,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惨遭批斗、打击,一大批知识分子挨整,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了革委会。全国“斗”、“批”、“改”运动普遍掀起,全国陷入混乱。总之,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是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一场内乱。
  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九大通过的新党章,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了总纲;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的阐述;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加重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实践证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
  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大会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国各方面形势有了好转的情况下召开的。会上宣布,中央政治局决定王洪文到中央工作,并同华国锋、吴德,一起列席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由王洪文负责的党章修改小组提出党章修改草案。十大的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是充实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内容,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片面提出“反潮流”原则,要求党员要具有反潮流的精神等。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被排斥在九届中央委员会之外的老干部入选中央委员。虽然江青集团的骨干分子更多地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但一批众望所归的老同志入选,反映了党内健康力量的增强。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界线,可以把这个历史时期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要把握以下重大历史事件:
  1.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阶段。(1978年至1991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到会代表有1510名,代表着全国3500多万党员。华国锋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主要内容是:一是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批判了他们炮制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动公式,揭发了他们篡党夺权、策动反革命武装叛乱的阴谋,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二是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束”。三是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华国锋的错误影响,大会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错误判定“四人帮”推行的一是种所谓“极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反右”而不是纠“左”,继续肯定党内有“走资派”,并继续宣扬像“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等等,因而这次大会未能从理论上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上,完成根本拨乱反正的任务。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有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端正了三条路线: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端正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端正了党的组织路线,开始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一个方针:改革开放。
  三是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此外,中国也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四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高度地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认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还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议确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托作了题为《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在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92年至今)
  一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至18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89人(出席开幕式1965人),特邀代表46人(1927年以前入党,并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出席开幕式35人),代表全国5100万党员。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了新的重要论点,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着重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大会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强调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应到正式代表2114名、特邀代表40名(应出席开幕式的代表和特邀代表2154人,出席2134人),代表了全党6600多万党员。根据中央规定,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团增加了中央企业系统代表团和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这是中央企业系统和中央金融系统首次单独组团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十五大的36个代表团相比,十六大的代表团增加到38个。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强调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四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之后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上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军委等。大会的秘书长为习近平,副秘书长为刘云山、李源潮、栗战书。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会议为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四个历史性贡献:第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第二个历史性贡献,就是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丰富发展了“四个全面”科学论断。第三个历史性贡献,就是继承并弘扬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第四个历史性贡献,就是在实践探索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进行了顶层设计,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主题重大、影响深远,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主题,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统一起来,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这对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大历史贡献,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实现的三个伟大飞跃,以及由此构成的伟大胜利对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主张和新中国建设的巨大历史影响。讲话还深刻阐明了党的95年历史给予我们的三大历史启示,郑重提出并着重阐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的要求。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视野宏阔、催人奋进,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95年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重要文献,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现在、开辟未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敢于自我革命、敢于担当作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前仆后继、浴血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必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繁荣富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时代。
  同志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富有哲理的教科书。回顾党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的历史、战斗的历史,是一部实现强国梦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执政地位到建设和发展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40年来,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所走的路,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又巍然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习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历史事实也雄辩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给了人民奋斗的目标,领导人民走向复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是胜利的保障、幸福的源泉!
  党的历史,已经成为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经常温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这也是做合一名格党员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呢?我认为要做到“两个牢记”“两个必须”,即: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又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呢?概括地说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思想意识要到位。必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强化党员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新信念,这是基本要求。二是学习教育要到位。必须学习党的发展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学习党史、国史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三是实际行动要到位。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模范作用,这是做合格党员的现实体现。四是纪律要求要到位。必须严守行为规范,遵守党纪国法,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必然要求。只有时刻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做一名“合格公民”,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祖国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加强对党史和党的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争做合格党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再次学习党史、国史,就是为了增进爱党爱国情怀;就是让我们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常、主动、真正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做到对党忠诚;就是要牢记党97周年的辉煌历程,感知党艰难曲折的过去和力挽狂澜的革命斗志,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决心和意志,做到时刻铭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当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18〕48号文件精神,提升政治素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清除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筑牢维护核心、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切实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出乎史,入乎道。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主要是政治制度的竞争,说到底是一国领导力量和国家组织力量的竞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最大的国际竞争力。当今中国,正在迈入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新的历史征程,全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聚积新的力量再出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党领导人民在过去的97年里写下的光辉篇章,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世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绚烂的篇章。
  谢谢大家!(cm)<\/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