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大家好,很高兴与在座同志就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分享一些学习体会。我的报告共分三个大部分,控制在三个小时之内,中间休息15分钟。
  一、四中全会《决定》诞生的时代背景及深远影响
  这部分我讲四个要点:
  第一,要深刻把握四中全会主题的科学内涵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全名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同志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前一句好理解,而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尽管在六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了,但细抠起来自己还真讲不太清楚。要学好全会精神,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
  2014年2月17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是这样阐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有同志可能会说,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命题,对处在比较高的领导层的干部肯定很重要,而我们这些中基层干部,主要是干活的,有必要花很大功夫去学吗?答案是肯定的。大家都很熟悉已成为经典名剧的《亮剑》这部电视剧里,李云龙和孔杰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曾反复吟咏的那两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陈澹然。意思是说,不能长远地考虑问题的人,眼前的问题也看不到;能全面地把握局势的人,在细节上也处理不好。我们每个人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所负责的工作,都是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一部分。要做到“两个维护”,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一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包括把准政治方向、坚持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总之,要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因为,我们党对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要求的差别,最主要就体现在政治水平的差别上。看你是否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是作为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对这一命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只有做到学懂弄通,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自觉服从大局、配合大局,成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好干部。
  第二,“两个奇迹”和“十三个显著优势”
  不久前,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我们却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两大奇迹。也就是第一次写进四中全会文件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从全国解放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后的1952年到2018年,我国GDP从679亿元跃升至90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跃居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第一、外汇储备余额第一、高铁里程第一。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而新中国70年巨变的震撼之处在于,我们做为有近14亿人口,比此前崛起的大国人口总和还要多;而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以如此大的规模跑出如此快的速度,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如此大的变化,称之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实至名归的。但这一奇迹的震撼人心之处还在于,中国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了社会长期稳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现了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的平衡。在西方的现代化学说中,有一个著名的“亨廷顿悖论”:就是“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荡。”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法国有个叫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家也在他《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一个国家最可能发生动荡的时刻,不是经济长期停滞时期,而是发生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突然发生停滞、开始出现下滑的那个拐点。因为长时间的、无间歇的高速发展,往往使发展中产生的各种不平衡和矛盾得不到及时调整或“消化”,就会逐渐累积成为阻滞增长、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一旦遇到意外因素干扰,经济出现停滞或下滑,就可能引发强烈的社会震荡和政治危机。有人曾用“压缩胶囊”来形容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飞速跨越的历程,各种矛盾与问题不断积累,如同压缩在一个胶囊之中,随时可能爆炸。更何况,以中国的体量,哪怕是一点小问题,乘以一个庞大的基数,也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辉煌的“发展奇迹”背后,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稳定奇迹”:经历复杂而又剧烈的经济社会变革过程,我们保持了社会秩序的长期总体稳定。在这一过程中,即便经历了一些波折,包括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那样短暂的局部动乱,但中国在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总体上实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稳定局面。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的恶性案件发生率在世界大国中最低。很多来访的外国人都感慨地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能这产生这两大奇迹?就是因为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一位外国学者在对中国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中国政府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秘诀”。正是这样的中国奇迹,令人民充满自信,让世界刮目相看。无可争辩的事实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所以,四中全会《决定》总结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包括党的领导的优势;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民族团结的优势;经济制度的优势,文化制度优势;民生和社会保障的优势;改革创新的优势;吸引人才的优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优势;“一国两制”的优势;对外开放、自主和平外交的优势。这13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中国能够出现“两大奇迹”,和其中每个方面的作用都分不开。这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第三,三个“第一次”的历史和时代大背景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全国解放后,我们建立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的发展历程。因为我们党是搞武装斗争起家的,对如何执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经验,只能从全面学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那是唱响中国的口号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后来我们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病,但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又走了很大弯路,甚至被政治野心家所利用,发展到文化大革命那样“踢开党委闹革命”、“砸烂公检法”等的十年浩劫。但我们党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我们党可能会犯错误,但我们也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改正错误,而不是向西方国家那样要出现政权更迭或政党轮替。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的是邓小平同志。促使他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坍塌了大半边天的惨痛教训。他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解决不了,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都不可能有效地前进。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划了具体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邓小平认为,这是检验党和国家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的三条标准。对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邓小平提出了四条原则: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第三,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的影响。“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到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封建思想有时同资本主义思想又互相渗透,因此,也不能丝毫放松肃清影响。第四,扎实有序地稳步推进。“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方针必须坚持,但是,方法要细密,步骤要稳妥”。他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同志为制度建设确立的这些目标和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统一起来。当时他充满豪情地说:“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一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思想都郑重地写入大会报告。其中已包含了这一尚未形成的科学命题的思想精髓。
  而第一次正式提出要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前一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也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因此,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三中全会围绕这个总目标提出336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336项任务都已经得到了落实或者进一步落实当中。
  对于如何推进总目标达成,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不同场合,谈到五点要求:一是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是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三是不断改革创新。总书记说,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四是要有主张、有定力。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五是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我们在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上还要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基础。
  总书记还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从中国的历史出发。他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尺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我们把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摆在首位;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坚持自然资源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性质绝不改变。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四中全会。这6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制度改革都扎实推进,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6年以后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这个重大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实际上,早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总书记就开始考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的主题。他说:“我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议题思考了很久,也听取了各方面意见。”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1992年到2022年我们党召开20大,正好三十年,因此,这一神圣**已经历史地落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十九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肩头。总书记指出:“时间节点即将到来,有必要对这个重大命题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作出回答。”
  而且,这一命题也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纵观两阶段任务,都鲜明指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所以,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实现“中国之治”时间表: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也就是2021年,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总书记认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特别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更加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问题。
  因此,总书记从一开始就对全会文件起草组提出明确要求。要“全力以赴做好文件起草工作,拿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好文件。并亲任起草组组长。自此之后的200多天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始终在总书记直接领导下进行。他对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提出指导意见。包括;要深刻阐述全会议题的重大战略意义,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强调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刻意义。还有,起草好这次全会《决定》,一要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主线,二要坚持从大的评价体系看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三要重点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讲清楚。总书记还指出,这次全会研究的议题涉及面很广,要重点研究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充分阐释我们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紧扣主题突出新部署和关键举措。《决定》部署了200多项重大举措,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任务。
  因此,最后形成的《决定》,分为3大板块、1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阐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十四部分分别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13个方面。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精髓。第十五部分是结束语,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这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魂。
  第四,四中全会及通过的《决定》的重大意义
  首先,这次全会正当其时。总书记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从国际看,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危害我国主权安全的风险和挑战、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风险挑战,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包括中美之间过去稳定平静的经贸关系已发生实质性变化,美国表面上是要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但贸易再不平衡,他的很多高科技产品也不会卖给我们,还要打压华为中兴那样我国的高科技企业。2018年7月6日,美国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价值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贸易战一开始就实行了精准打击。这批加税的商品清单,涉及的10个领域,和我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列出的十大重点领域一模一样,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甚至可以说,就是照着我们的名单直接抄的。他们甚至连掩饰一下自己的动机都不屑于做,就是要赤裸裸地告诉我们,你要发展什么,我就打压什么。因为已经美国感觉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堪称飞速,要打贸易战的话,未来打不如现在打,趁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时就打,及早封堵中国的发展之路。所以特朗普才选择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挑起贸易争端。尽管特朗普已发现,他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贸易战这样打下去,很可能会两败俱伤,但他所代表的美国右翼势力表面上讲的是贸易不平衡问题,根本出发点还是对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的恐惧。2000年,就是我们跨世纪的时候,中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1:8。也就是说,我们只相当美国的八分之一。本世纪初加入WTO之后,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庞大的出口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迸发,中国经济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西方一片惨淡,我国一支独秀,进一步缩短了我国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了2012年,我国的GDP已经相当美国的54.3%。从经济总量只相当美国八分之一,到超过他的一半,我们只花了10年多一点的时间。而到了2018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相当美国的63%,也就是将近三分之二。近百年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实力上能够如此地接近于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前苏联的GDP达到美国一半时,就认为自己有资格和美国叫板了。从搞军备竞赛、出兵阿富汗到在东西欧边界部署上万辆重型坦克,摆出一副进攻态势,弄得美国非常紧张。今天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已经小于当年的苏联。他们非常害怕我们像前苏联那样挑战自己的世界霸权。所以要打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国的崛起。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特朗普为什么要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和我们打贸易战。中美贸易战的本质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是美国不允许我们超越甚至接近他们。当然,现在美国国内也有强大的牵制克朗普的力量,包括在贸易战中利益受损的企业、卖不出大豆、粮食农民,还有受到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大幅度涨价伤害的普通消费者。尽管特朗普面临大选的压力,不得不放低姿态,甚至表示中美贸易摩擦问题能够解决,双方的谈判也有些实质性进展。但我们既要据理力争,也不抱很大幻想。我们要发展要强大起来的趋势不会变,美国要打压我们,不让我们发展强大的态度也不会变。今后的中美经贸摩擦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未来“摩擦、斗争、谈判、再摩擦、再斗争、再谈判”的循环将成常态。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交锋和博弈。从国内看,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高歌猛进、高速发展的中国,已进入更加重视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面对的是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虽然前景光明,但各种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更需迎难而上,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同志,提出了十八个字要求: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有利于我们战胜这些风险和挑战,来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其次,这次全会主题重大,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经过全国解放后70年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制度成果。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提练。《决定》的出台,使13个制度优势人人皆知,13个优势制度更加完善。这里要说明一点,认真看过公报的人都发现,13个制度优势和13个要更加完善的制度并不是相互呼应的。其中只有9项是相互呼应的。在4个没有呼应的显著优势中,包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民族团结的优势;改革创新的优势;培养人才的优势。在4个没有呼应的“坚持和完善”中,包括政府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我理解,前四者更多地属于传统优势的再发扬,后四者更突出了新时代的制度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掌握的制度,不只13个方面,而是17个方面。就是9+4+4,他们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最后,这次全会影响深远。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决定》。《决定》的命题最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这次全会的《决定》与2013年提出的总目标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是对总目标的深化和展开,又作出了许多新的部署和新的安排。这些新的部署和安排,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决定》把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从指导思想到重大观点、具体举措等,都体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二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决定》凝练概括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
  三是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决定》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总书记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尤其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随着《决定》的贯彻落实,必将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这次全会也是对新时代改革发展进行总动员的一次重要会议。
  二、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的亮点和要点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头,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决定》提出了13个“坚持和完善”,这是整个文件的核心内容。
  第一个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总书记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决定》提出,为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坚持和完善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建立****、****的制度,二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三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四是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五是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六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里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一次把我们正在进行的每批三个月的“****、****”的专题教育,上升为一项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而且是摆在第一位的重要制度。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价值立场和力量源泉。
  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第一次向全党郑重发出“****、继续前进”的号召。因为**是起点,**是立场,**是动力,**是方向。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2018年1月5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他再次强调,只有“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建立****、****的制度,就是要推动全党恪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永远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在全国解放后的前30年,尽管我们党走过很大弯路,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没有变。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当时会如此深入人心,获得全社会的强烈共鸣。我记得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当年是带队采访焦裕禄事迹的新华社记者,1966年初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礼堂做报告时,我作为人大附中的一名学生会干部,也有幸被扩大去听讲。当穆青讲到焦裕禄临死时要求把他埋在沙丘边上:“我活着不能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时,自己也已泣不成声,最后他只说了一句“就到这儿吧、不讲了”,报告就在一片哭声中结束。这场报告,对于我们这些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青年学生,如何走好人生路,影响是巨大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成为我们党的新的时代课题。大家都知道粉碎“四人帮”时,曾奉叶剑英元帅之命率队接管新华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耿飚,***当过他的秘书。他的夫人曾在回忆录中谈到了“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同志,重返半个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县。晚饭后,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他们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说也不肯离开。这个县干群关系的恶化,使耿飚深受震动,也深为痛心。他召集省地县的同志讲了一次话。讲话中没批评、没责备、却讲了一件往事,提了一个问题。他讲了一件什么往事呢?就是50年前的1941年,耿飚任副旅长的129师385旅就驻扎在这个县。由于我们的干部都分散住在老乡家里,一个干部和房东的女儿发生了关系。尽管双方都是自愿的,但在当地影响很坏。旅部就决定按纪律和军法枪毙他。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包括这个女孩的父母,一起来替这个违纪的干部求情。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是必须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就饶了这个干部,让他戴罪立功、上前线多杀几个鬼子吧!耿飙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肯起来,最后,耿飙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给个这个干部一个处分,没有枪毙他。故事说完了,耿飙激动地大声问道:“那时我们是什么情分?现在,我要问问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再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耿飚一问惊人,全场鸦雀无声、很多人都面有愧色……这其实就是就是一场生动的“****”的教育,使在场的很多同志终身难忘。
  为什么把“****、****”做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里摆在第一位的重要制度?因为,我们党建党已经98年,执政也已70年。作为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就是怎样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得到人民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始终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一个党执政时间越长,离出发点越远,****的难度就越大;党员数量越多,管党治党难度越大;掌握资源越多,反腐倡廉难度越大。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仍然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仍然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危险。现在不仅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党员均已过世,土地革命和抗战初期的党员,在世的也已寥若晨星。1955年授衔的1600多位开国将军,如今健在的只剩10人,全国解放前参加工作的都已离休。国际上一般把25年作为一代人。算上建党的一代,这次作为专题教育重点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很少数属于党的第四代,大多数则可以归入第五代,4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已占很大比重。作为领导党的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这一代与前几代人相比,无论在全球性视野、现代化思维、改革创新精神,还是受教育水平、掌握科技前沿知识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称得上“长江后浪推前浪”。但也有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对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没有亲身感受;而与长期执政地位伴生的“官本位”观念的滋长,还有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却对一些人影响很大。有的干部把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变成需要时跳到水里、不需要时蹦出来的“蛙水关系”,有的甚至变成浮在表面、融不进去的“油水关系”。包括有些常把“公仆意识”挂在嘴边的领导干部,内心深处仍存在“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职工和老百姓找上门来反映问题,也是官气十足,人前表态含糊,人走就扔在脑后。更有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纪违法,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而在新中国建立70年后,我们党面临的群众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亲眼目睹过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人,大都不在了。今天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而不是通过历史课本,来认识我们党和党的干部的。要说对比,他们更会用身边那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言和行来对比,看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哪些是真做,哪些是做样子。同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的前辈们相比,他们的感恩思想更少,而民主、平等、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更多。而人民对党的信任,本质上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信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是以每个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来体现的。如果说,“打天下者坐天下”,前几代共产党人可以靠他们的赫赫战功,靠他们在血与火考验中形成的胆识和魅力,成为新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者。那么,在党执政70年后的今天,新一代领导干部,就不能再靠这些了。那末,我们党靠什么获得中国人民的继续认可?只能靠我们始终保持红色基因,紧扣“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比过去更复杂的情况下引导中国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靠我们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着力为民服务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才能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因此,总书记把共产党人的**浓缩为两句话,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这次专题教育的主题词。***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也是党的恒心。”一直受到革命家庭影响和老一辈革命家言传身教的***,目睹随着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变化,非常重视“****”这个红色基因的代代薪火相传问题。他去老区考察,都要去瞻仰地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慰问老红军、老军烈属、老区干部等“几老”。他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因此,把“****、****”做为党的重要制度长期坚持,才能始终保持党的政治本色。
  第二个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部分强调了三个“坚持和完善”: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二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三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再次强调的协商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这部分的一大亮点。
  西方的多党制民主。各个政党都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通过竞选和票决,嬴者通吃,似乎就完成了从分化到整合的过程。但实际并非如此。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基本支持面和反对面至今没有发生大变化,反对的始终反对,还有一批人无论如何都支持他。美国出现社会分裂已是公认的事实。有人戏称“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变成了“美利坚分裂国”。而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党,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渠道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例如,世界公认中国今天无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能做长远规划、也是最能落实长远规划的国家。两个百年目标就是全党全国上下多少次民主协商的结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就与几代领导者接力棒式的接续奋斗分不开,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两步走规划,尽管还要经过30多年,却没有人怀疑这个前景。因为大家认定一点: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而西方的大公司尽管都有短、中、长期的规划,但做为国家就几乎没有这样的规划,因为在政党轮替的背景下规划了也没用。奥巴马废了那么大力气才在美国通过的全民医保法案,特朗普一上台就给否掉了大半。因此,西方政客只考虑在任期内能产生效果、有利竞选连任的事。
  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它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展了民主渠道,深化了民主内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所谓独特,就是我与你不同;所谓独有,就是我有你没有;所谓独到,就是我能你不能。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四中全会后在上海考察的总书记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有位学者说,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什么?是民心,民生,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得民心,就要搞好民生;怎么搞好民生,关键看是否合民意。不在于我们自己认为给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老百姓对我们做的这些事是否认可,他们有没有话语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尊严。
  《决定》提出“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时避免出现“集中力量办错事”现象的根本途径。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民生投入,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各级党和政府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思想,更不能搞脱离监督的不规范操作。那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多是少数人甚至“个人说了算”的产物。只有“大家的事大家议”,才能兼顾最多人利益,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民生工程惠民、利民的初衷。我觉得已经去世的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有段话讲得很好。他说有个来访的外地农村党总支书记问他,为什么这里的群众都听你的,而我那里的农民都不听我的。吴仁宝说,那是因为我听他们的,而你不听他们的。而且,正因为他们都听我的,所以我说话做事非常小心,生怕自己说错了、做错了,不和他们的意;而他们不听你的,所以你怎么说都没有关系。别看吴仁宝文化程度不高,但这段话说的非常有哲理。群众听领导的,首先是因为领导听群众的,知道他们想什么,要什么。总书记说,改革是党的事业,也是全体人民事业,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最终标准是人民的评价。因此,***在2018年“1.5”讲话中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各级政府干的好不好,最终要由老百姓来给我们打分。
  第三个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重视。
  《决定》在这方面的亮点,就是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制度的保障举措:一是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必须从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这些方面,来进一步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二是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只有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才能以良法保障善治。三是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必须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战略高度,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决定、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要保证法律全面公正实施,就必须切实加强监督,以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第四个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在这里,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差别时曾说“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法治政府最基础的原则。但确实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落到实处。很多部门都想把自己的权力无限放大,这件事没有我盖章不行、那事没我审批就不行。而且很多情况下都是想当然地自己给自己授权,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权力是从那里来的。有位学者讲的很好。他说,有些干部动不动就斥责老百姓:“谁让你这样干的?”“谁给你的权利?”而没有想到,凡是政府没有明文禁止的,老百姓就可以干,这是人家天然的权利,并不需要谁授权。而公权力是什么权力?是一个社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每个人必须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私权利来维持公共的需要,而且要受这种公权力的强制。因此,公权力是一种恶,这种恶是必需的,因为没有这种恶,社会就没办法治理。但是,这种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才行。为什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因为任何一种公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失去控制,都必然会导致滥用,导致腐败。而一个重要的制约措施,就是公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授权,也就是于法有据。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依法行政,理解为削弱政府职能、强化市场功能,而是要重新界定两者职能。市场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方面做到位,要建设市场决定下的有为、有效、有力、有责的法治政府,管住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包括我们近些年来在扫黑除恶、打击电信诈骗等危害群众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行为上出重拳,就受到群众的欢迎。所以在“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后面还要加一句,就是“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是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根本原则。因此,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和改进国家宏观调控,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三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体制、法制、政策、能力、人才和信息化方面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决定》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这次《决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为社会主义的三项基本经济制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会还重点讨论了不断健全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政策制度的问题。强调要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各类产权得到全面依法平等保护。
  应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已经成为遵循市场规则、平等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国企没有天然优势,只有切实增强竞争力、创新力,在市场竞争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才能真正确立和发展自身的优势。无论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全会还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包括要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金融、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11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这将为各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总之,实施更深层次的开放,就是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
  第六个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次四中全会对文化方面的制度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亮点也很多。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放在五项重点任务的第一位,不是偶然的。***多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他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他说“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会出大问题”。这两项工作,要齐头并进。大家想想,还从来没有那项工作被提到要和经济工作齐头并进的高度。因为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美国政府决策有着巨大影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有位教授曾说:现在我们对付中国比过去对付苏联难得多了。我们搞垮苏联只用了“两化”,就是“西化”和“分化”。要搞垮中国,至少还要再加上“四化”,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中国官员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腐化”,把中共领袖“丑化”,很多同志都去过香港,那些由西方反华势力资助出版的摆在地毯上的所谓“民主派”办的杂志如《争鸣》、《北国之春》等,多少年如一日就做这一件事,就是捕风捉影,中伤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其目的就是想迷惑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如果人们对党的领导人的人格产生怀疑了,那对这个党、这个社会制度的信念自然就动摇了。最后一个就是让马列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下“溶化”。因此,搞垮中国需要“六化”,即“西化”、“分化”、“淡化”、“腐化”、“丑化”、“溶化”。这“六化”的关键,是改变旗帜,核心是动摇共产党人的“四信”,即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他们认为,四信动摇了,举旗的人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倒了。他们特别通过各种途径来保持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这几个月在香港发生的街头暴力活动,主要骨干都是大学生。而香港8所大学的通识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竟然是由设在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美国中心”垄断的,而该中心背后的“东家”就是美国驻港总领馆。而在香港这么一个弹丸之地,美国领事馆竟然有1000多人,超过他们派驻一些地区大国的大使馆的总人数。这1000多人每天在那干什么?一个是搜集情报,另一个就是想方设法给我们添恶心。在游行队伍中发现的一些“洋指挥”,有的就是美国领事馆的官员。
  意识形态领域有时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始终暗流涌动。前一段有人以文革期间我们取得的“两弹一星”和其他一些成就为由,公开写文章说不应把文革称为“十年浩劫”,这是和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唱反调。居然还在有的主流媒体上发表了,这不是理论创新,而是撞线。去年12月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就是绝不能允许极左思潮卷土重来,不能允许搭反腐的车为文革翻案。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惕来自“右”的干扰。例如今年初原最高法院院长肖扬病逝。新华社介绍他生平时谈到,他对1989年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为什么在介绍他的生平时突然提出这一点,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今年是“六四”30周年,国内外一些异见人士想利用这个敏感的日子做文章。中央也是借此向社会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并不存在有些人谣传的要重新评价“六四”的问题。我们党反对社会动乱的一贯的态度不会变。这也是坚持依法治国、保持长治久安的要求。因此,我们每个同志都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斗争中,在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另一大亮点,就是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魂,也是国家治理的魂,在现实国家治理当中,要发挥好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设具有影响力、凝聚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这次庆祝新中国建立70周年播放的三部主旋律影片,反响就非常好。一直延续到国庆假期之后还有很多人观看,有人光《中国机长》就看了好几遍。现在票房最低的《登山者》也达到十亿多票房,另外两部都是十八九亿,超过很多进口大片。我们要鼓励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问世。
  三是提出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不仅谈到了经济权利、社会权利,还提到文化权利。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重要一环。
  第七个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民生制度非常重要,《决定》在这方面的亮点最多。尤其是以下“四个强调”值得注意。
  第一,强调城乡统筹。公报说,要坚持好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这就涉及到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出现一些城乡分隔的现象,养老、医保等民生领域领取和报销标准都是不同的。现在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提出“城乡统筹”,是非常有新意的一个提法,它应当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民生制度建设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之一。
  第二,强调坚守底线。这是总书记谈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时候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坚守底线,公报特别强调要对普惠性的、基础性的、兜底性的民生进行重点建设,要着重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例如,总书记非常关注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他曾看望了一个一家三口人人有病,收入的大部分用来看病吃药的农民家庭后心情非常沉重。他提出,除了农村大病医保外,对对他们还要加大医疗救助——医院帮他们减免治疗费、临时救助——政府给他们临时性帮助、慈善救助——动员慈善机构和社会力量给他们帮扶。总之,对这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决定》中“兜底性”、“基本生活”这些提法都是保最基本的。过去七年多,我们重点精准脱贫、精准扶贫,都是坚守底线的一个具体体现。
  第三,强调基本民生。大家看公报里提到民生的时候,重点就讲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什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经济增长不能滑出6.0%这个下限?因为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6.0%是确保实现充分就业的底线。去年高校毕业生达到破纪录的820万,今年则达到834万,再创历史新高。而1999年我们跨世纪时,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只有80多万,现在是20年前的9.8倍。有这么多人毕业,除了少数读研、出国的外,都要找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至关重要。“就业优先”这一表述,是在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先提出的。现在已被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这意味着,从决策层来看,稳就业已经不仅仅是促民生的重要发力点,也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一个重要施政指引。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他在讲话中对今年工作提出了“六稳”的要求:就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稳就业”。
  就业保障其实就是生存保障。对老百姓来说,有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一份稳定的就业收入,是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李总理讲,就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就会毫无生气。如果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就没有希望。对老百姓来说,稳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事关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对政府来说,民众有充分的就业,则是实现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就业就是稳定社会,这在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
  对于实现稳就业的目标,我们是有信心的。从优势条件看,随着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我国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带动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6个百分点就可以确保1200万新增就业。还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快递、外卖、家政、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就业容量很大。但也必须看到,解决我国城乡7.7亿劳动人口的就业,最根本的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有活力,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就业才有保障。从就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的一部分低技能劳动力,通过转岗实现再就业的机会较低。因此,中央提出就业优先的政策的是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包括要对一些需要转岗的职工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型就业岗位的劳动技能,无论是对于企业提高人员素质,还是企业一旦关闭后职工的再就业,都能够产生重要作用。而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更是一项能够收获长远利益的工程,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
  在就业优先战略之下,政府对创业这要给予积极支持。不止是新兴产业,对于需要再就业的中老年职工开设个体的小作坊、小商铺、小摊点,同样应热情支持。这些实体经营的“三小”,起步低,操作方便。城市管理应该服从就业优先战略的需要。例如市容市貌非常重要,但在管理好城市的过程中,也要对民众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方便。例如除共享单车外,现在还有很多人仍在骑自家的自行车上班,这种绿色出行应当鼓励。但要是中途车胎被扎了,马路边可找不到一个修车的。因此,我们也要动脑筋,如何既保持市容整洁,也为普通市民的生活方便和就业创业留足空间。我们还要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和就业优先政策密切相关的。因为民营企业贡献了我国50%的税收,80%的就业,90%的新增就业,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并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等举措,进一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现在很多985和211的重点高校都在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帮助很多没有机会上大学的青年男女园大学梦,这就大大拓展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三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推进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些最基本的民生。
  四是强调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公报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大家能够看得很清楚,到明年年底,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候我们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这个问题解决应该是没有悬念的。关键是明年以后怎么办?中央重点指出,将来重点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现在我们就要开始重点培育内生动力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因为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需要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未来减少相对贫困探索经验,建立一套比较好的体制机制。解决相对贫困,各地已有实践。截至2015年年底,江苏省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已实现全部脱贫,宣布消除绝对贫困,该省到2020年的脱贫攻坚目标是使家庭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八个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全会还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向,这次全会又作出了不少新论断,提出了不少新要求。
  一是体制进一步完善。这次全会公报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七点。特别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2019年1月总书记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时提出的。从这个体系目标来看,有三句话是全新的。一是民主协商,正式提到体系里去了。二是科技支撑,它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三是提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这个概念。
  其次,在具体领域中有很多方面值得一提,其中有两点我们能注意到,一是对社会治理的一些具体领域,它的质量要求更高了。比如公报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在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其他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总书记强调,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编织社会治安防控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大家知道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基层,基层不稳,基层没有生机和活力,社会治理就没有前途。所以我们正在把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等向城乡基层、向社区转移。
  第九个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部分的一个突出亮点是“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2017年5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从“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再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的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了由粗放到严密的历史性转变,生态保护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不断增强。而且在制度设计的理念上也开始避免“碎片化”,摒弃了就山治山,就水治水、对着天空治污染的旧思路,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制度的四梁八柱。进而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治理体系。
  第十、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
  第十一,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两部分内容很重要,但和在座同志的工作比较远,就不展开谈了。
  第十二个是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党要完成的“新时代的历史**”。它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三是为人类作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
  今年3月发生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飞往肯尼亚的航班空难,有8名中国同胞遇难,其中有4名是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我得知后非常难过。因为就在去年11月,我应中建集团的邀请,去肯尼亚为集团驻亚非欧的海外项目部负责人讲课。我也耳闻目睹了国企员工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的巨大奉献。现在西方政客主要从两个方面攻击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一个是攻击我们在沿线国家搞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输出污染”,中国的高速发展把自己的国家环境搞坏了,到处都是雾霾,现在又去祸害其他国家了。二是“债务陷阱”,“一带一路”建设使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欠下了大量债务,将来要处处受制于中国。我们用实际行动粉碎了他们的谰言。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峰会上再次明确,要实现和平发展、绿色发展和互利共赢。我们的电建和电网,采用我们独有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帮助南美第一大国巴西解决了长期没有统一电网、全国性缺电问题,直接改善了巴西的环境。而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开始他们希望我们帮助建高铁,因为中国的高铁最有名。我们的工程技术和规划人员实地考察后,建议他们不要搞高铁。因为当时还经常停电,基础设施缺口较大,不适宜马上上高铁,而且他们也不像中国那样从北京到广州三千多公里,建设一个时速120公里的高标准普通铁路几个小时就可以到首都,运营成本还低,让老百姓都坐的起。建设预算比高铁节省了将近三分之二,肯尼亚政府非常高兴。我们不是希望标准越高越好、投资越多越好,而是真诚的为受援国着想,不希望他们欠下大量债务。蒙内铁路通车后上座率达到90%,实现盈利的前景已经非常明显。我们还全面考虑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工人一日三餐问题、工资的按时发放问题,建成后的管理问题,女司机的培训问题。政府和群众的友好态度。
  但在我们赢得发展中国家真诚友谊的时候,一些西方政客却坐不住了。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国务卿去参加美洲国家组织会议时,警告美洲国家要注意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说中国是“新帝国主义列强”。言论一出就把中国网民都笑翻了。因为“帝国主义列强”这个词90多年我们首先前提出的,大革命时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打到列强、除军阀”,现在最老牌的帝国主义列强竟然把这个帽子倒扣到我们身上。真是让人又好笑又自豪,好笑的是这是典型的贼喊捉贼,自豪的是时过境迁,现在他们也开始害怕中国的崛起了,说明我国作为穷国、弱国、任人宰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而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强起来的担心,***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郑重地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在一带一路建设上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发展,他形象地引用了一句哈萨克斯坦谚语,就是“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要通过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大智慧、大气度、大担当。
  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的国企驻外员工,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精神,实践了总书记对世界的承诺。这次埃航空难遇难的央企员工中,有两名中航集团的80后的基层领导骨干也是业务骨干,其中一个去年出当200天,一个达到260天,本来就和家人聚少离多,这次空难后更是天人永隔,当我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看到遇难者的家属在飞机坠毁的地方抱头痛哭、痛不欲生的情景,还有他们用飞机坠毁处的一捧土代替亲人的遗体来下葬的情景,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央企驻外员工对党和祖国的忠诚。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以这些同志为榜样,把“担**”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岗位上,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第十三个是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全会提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时间关系,也不展开讲了。
  有同志会问,《决定》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决定》谈到的十七个制度体系中,哪些属于根本制度?哪些属于基本制度?哪些属于重要制度?并没有做明确分类。其实,从它们排序中就可以看出来。党的领导制度是排在第一位的根本领导制度,具有统领其他制度的地位。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所在,依法治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也是根本制度。而排在第二个层次的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因为他们都属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一。而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能够确保人民军队这最重要的国家机器忠实履行时代**任务,也可以归入基本制度。其他九项都可以说是重要制度。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准确。
  三、要聚焦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四中全会公报最后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这最后一部分虽然很短,但份量很重,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治理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制度的能力”。这部分突出强调要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如何做到这个要求,一要坚持和巩固,这里首先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3个制度优势。二要完善和发展,就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三要遵守和执行,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这里最需要强调的,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总书记在抓制度执行上既表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也体现了突出的担当精神。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十八大之后,***为什么首先抓了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今天看来,不仅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也是要以相对明显的四风问题为突破口,解决一个更大更重要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在党内一定范围内相当普遍存在的政治纪律松弛和组织涣散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各种不良风气的整治,无论是公款吃喝公款出境出国旅游,还是领导干部亲属子女在其权力范围内经商办企业,没有哪种不正之风冒出来中央没有下文禁止过,而且很多是三令五申、年年重申。各种禁制性文件发了几百个,为什么没管住?就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中央权威不足分不开。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党中央以过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抓“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几十万党员干部因为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被曝光、被处分、被问责,使纪律真正成为了一道高压线,把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要求,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印到每个党员干部的脑海里,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全面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十八大以后首先抓了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就不会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社会改革的迅速推开。而制定八项规定之后开展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同样有为改革开路的作用。总书记说,改革的肉都已吃完,剩下的都是骨头,而且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越来越少,有得有失的利益调整型改革越来越不能回避。邓小平讲过,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些人是摸石头上瘾,不想过河了。因为他摸到好处、摸到“宝贝”了,他们想的就是怎样把转型时期形成不合理但对自己有利的利益格局长期化、固定化。如果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需要冲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更需要冲过的是利益雷区。其难度和危险程度都大大超过了思想禁区。我们党为什么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转变作风、解决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感情、群众观点、群众立场问题,通过整改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体制和机制扭曲,消除党内对深化改革和利益调整的阻力,因此,今天回过头来看,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中央大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前奏,是总书记下的一盘很大的棋。如果比方的更大一点,40年前我们党批判两个凡是、解放思想,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大战略开路。那么,十八大之后的落实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通过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和纪律意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更大幅度的利益调整开路,也包括为从去年开始的建国以来涉及范围最广、触及利益更深、节奏推进更快的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开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亲自担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等9个小组的组长,四中全会后,他又亲自抓政法工作,担子非常重。我们看,十八大以来***采取的一些列正风肃纪的大动作。哪个不是人们诟病已久却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哪个不是动了强势既得利益者盘子里的“奶酪”?总书记认为,对于整治党风政风来说,一打纲领不如一步行动。他说,我的任务就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光部署不抓落实没有用。有的同志担心,总书记这样亲历亲为,固然有助于改革和反腐的强力推进,但也等于把自己推到了第一线,今后对这些领域改革的成败得失,都要直接承担责任了,作为一个大党的领导人,将来就缺乏回旋余地了。我认为,这些同志都是好心,但他们恰恰没有理解到,总书记就是要以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地态度来为各级领导干部做表率。***不是不知道他坚持改革和反腐会触动了多少人利益,也不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等着他犯错误。但总书记明白,如果在困难和矛盾面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说轻一些,会错失重要的改革发展机遇;说重一些,会养痈遗患,甚至因腐败而亡党亡国。他说,与腐败作斗争,个人生死、个人毁誉,无所谓,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这是总书记的原话,可以说每个字都掷地有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
  有的同志把抓制度的执行概括为“三从”,就是我认为概括的很好。
  一是从“我”做起,细处着眼,自觉尊崇制度。“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乃行之始,尊崇制度在于细。党员干部不仅要使党章、各种党规党纪成为自己的“必修课”,知敬畏、明底线,更好规范自己的言行,也要使自己成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播种机、宣传员。拥有绣花般的细心,细处着力,坚持率先示范引领,把制度建设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坚持推动自我革命,保持时刻自省心态,做到居安思危;坚持胸怀大局,防早防小,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坚持把党的智慧体现在工作中,在本单位、本行业及社会上形成人人遵规守矩、尊崇制度的良好氛围。
  二是从“实”做起,韧劲十足,严格执行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魅力在于严格执行。“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不要让它们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执行比制度制定更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我们需要的是平时工作生活中,对标制度的“四梁八柱”,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制度就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绣花般韧劲儿,推动制度落地生根,让制度铁牙生畏,增长群众对制度的信心、对制度的信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不以规矩则废,防止人为因素让制度防火墙出现漏洞。
  三是从“小”做起,巧处用力,坚决维护制度。“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章制度是社会行为的“准绳”和“规矩”,规定了我们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错了有何后果。实践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出现种种问题,小错小节不管不顾,制度不执行、不追究,制度成了摆摆样子的“纸老虎”,对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违规行为绕道走,未能真正维护制度权威,那最终会失去民心。“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制度一旦不执行且没有应有的惩罚,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只有在小字上下好绣花功夫,坚持巧用、善用制度“说话”,才能让经济社会高效运作、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我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及全会通过的《决定》的一些体会,不对之处,欢迎同志们批评指出,谢谢大家。(lzy)<\/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