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同志们:
  大家必须搞明白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为何学?
  学习,即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人生抱负更为重要。
  首先,学习是把准政治方向的“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深刻揭示了理论坚定与政治坚定的内在关系。理论素养的高低,决定理性思维的层次,关系到思想观念、视野眼界、工作思路和落实能力等多个方面。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时刻听到党中央的声音、紧跟总书记的步伐,更加自觉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坚定主心骨、把稳“定盘星”,更加自觉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的表率;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掌握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深刻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才能避免政治上的迷茫,思想上的盲目。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清醒,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眼力不清明、不透亮,就会产生犹豫、动摇甚至丧失定力。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看,很多领导干部都是因为放松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价值观发生扭曲,思想认识模糊,在物质诱惑面前失去平常心,最终走向堕落。他们或者是根本不学习,或者是流于形式,或者是表面上装作认认真真学,但不联系实际,以致经受不住诱惑,防线失守,落得个前程尽毁的可悲下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在不断学习中补足精神之钙,提高政治能力,把准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担当,永葆政治本色。
  其次,学习是写好时代答卷的“马良笔”。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肩负着重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要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就需要通过学习来武装头脑,通过学习来增长才干、增强本领。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讲:“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用了一幅对子给不爱学习的人画像,说:“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同志用“本领恐慌”的生动说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实际上,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大数据、物联网、5G、AI等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社群重建、圈层消费、流量为王等现象让人眼花缭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东西是“未知远大于已知”,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武装,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就难以适应发展大局的要求和岗位职责的需要。比如,干部招商不光要懂政策、懂流程、懂商务,而且要对产业趋势、科技前沿了如指掌,才能胜任岗位。比如,崇尚法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哪怕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领导干部尤其要涵养法治情怀、提升法治素养,提升学法用法能力。比如,不会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和群众对不上话、交不了心,面对年轻人,讲话讲不过,说不上去;面对困难群众,解决不了问题,说不下去;面对上访群众,你不让他上访,他偏要上访,说不进去;面对老同志,说话被顶了回去。这些也正是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的原因。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白天走干讲”,就是白天要走下去、干起来、讲出水平;“晚上读写想”,就是晚上要静下心来读书、勤于悟写感想、创造性地想想明天怎么干。“走”,不仅要迈开双脚走稳,而且要开动脑筋,切不可走马观花;“走”,要切实走下去,走遍全县,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工地,走进群众,要走进开阔地,切不可误入死胡同。“干”,就是要先干一步,先进一步,要勇于、善于、敢于担当。“讲”就是要提高讲话水平,不乱讲话,不说“外行话”。“读”就是要善于读书;“写”就是要勤于写所思所想:白天讲政策没讲透,道理没讲清,原因在哪?晚上从书本中找答案,读读书本,读读法律、政策,写出心得,再想想第二天再怎么去工作。“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白天工作要多走、多干、多讲,晚上要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地“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昂首走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学习观,持续学习、不断充电,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再次,学习是成就个人梦想的“加油站”。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是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唯一路径。自古到今,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不勤学、苦读。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孔子“韦编三绝”、惠施“学富五车”、匡衡“凿壁偷光”、王羲之“读书吃墨”,等等,都是勤学的历史典故。毛泽东同志热爱学习的事迹世人皆知。在韶山陈列馆有一盏锈迹斑斑的桐油灯。毛泽东同志十三、四岁时,就在这盏光线微弱的灯下,读完了《诗经》《论语》《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历史和文学巨著。此后几十年毛泽东同志一直以书为友。1975年的一天,他在卧室指着桌上《资治通鉴》对护士说,这部书他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统计出毛泽东同志一生究竟读过多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爱读书和善读书这个好习惯伴随着他一路走来,无论是梁家河村的知青岁月,还是清华大学的校园生活,无论是担任地方领导,还是位居党的总书记,从来都是勤读不辍。在中央党校召开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上,作家曹谷溪提到一个细节: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习近平同志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他们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一定要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成就多彩人生。
  二、学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根本准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重大理论概括,并将其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指导思想层面的“8个明确”、行动纲领层面的“14个坚持”。这里,我就几项重点内容谈些认识和体会。
  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革。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现实依据看,“两个没有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就是总书记讲的,“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从目标指向看,总书记在“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两个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发展矛盾看,解决传统发展方式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正如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摆在核心位置,一心一意谋发展,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筑牢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要牢牢把握新常态大逻辑,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总书记立足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着眼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对经济工作的理念思路、思想方法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形成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政策框架,解决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关于怎么看,关键是要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新常态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期就会过去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不是“U”型、更不是“V”型,而是“L”型,就是稳定在中高速增长的轨道上。我们必须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于怎么干,关键是要方法上对头、工作上得力。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着力点是发展实体经济,当前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比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我们要准确把握大逻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思维定势、行为惯性、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把抓经济工作的注意力聚焦到改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上来。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一方面,要着眼于“稳”,就是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要以稳为基础和底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六稳”总体部署,把该稳的坚决稳住,关键是抓好三个方面:一要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二要有效管控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三要保持合理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进”,就是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展,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继续抓住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在新旧动能转换上取得新成效,在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在改革开放上取得新进展,在人民生活水平上取得新提升。要牢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总书记讲“以人民为中心”,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在一起,既突出抓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就业、收入等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注重抓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比如,在脱贫攻坚上,强调“决不让一个人掉队”;在深化改革上,要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在推进法治上,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体现了经济发展规律,明确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我们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找准抓手,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不仅强调我们决不能重走人类历史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且科学概括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即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六项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世界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共赢全球观,是一个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对我们来说,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把着力点放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既要看到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奋斗,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出现了持续好转的喜人局面;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并不稳固,仍然需要紧紧抓住“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三期叠加”的特点和机遇,咬紧牙关,爬坡过坎,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到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要把着力点放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生态文明建设点多面广,当前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下大力气围绕突出环境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通过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战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执行。要把着力点落脚到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上。重点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构建社会协同机制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增进全民福祉,也需要全社会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践行者、推动者。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既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责任,又要运用法律、环境经济政策等手段,调动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性,落实相应责任,共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指明了黄河大保护大治理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重点措施,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必将对更好治理保护黄河、让黄河造福人民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必须要用心用情守护母亲河。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文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形成全域系统治理新格局,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要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把黄河建设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全力做好黄河文化传承文章,深挖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持续推进黄河绿道建设,把黄河建设成传承历史的文脉河。
  三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是下乡知青,在陕北当过7年农民,后来始终关心关注指导“三农”,对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黄土高坡到云贵深山,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总书记无比深厚的“三农”情结,如同一面镜子、一把标尺,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映照着我们,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同时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其中最为系统和鲜明的是“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居于总括性总要求的地位。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2016年4月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前,对我们来说,做好“三农”工作,重点是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握总布局。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五个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其中,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所在,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生态振兴是内在要求,组织振兴是根本保证。要明确总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坚持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要不折不扣落实“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落实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我们可能都记得,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那是侧重从一个村的角度提出的。此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更侧重乡村整体发展,并从农业现代化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更丰富了,要求更高了。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管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要把握新趋势。其一,农业正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过去农产品供给短缺,搞农业主要是盯着产量,生产什么卖什么。现在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社会对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人民群众不再是满足吃饱饭,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其二,农村发展正由传统种养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如今,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断被挖掘,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渗透,一二三产业呈快速深度融合态势。这就要求我们抢抓发展机遇,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其三,农村劳动力正由单一城镇集聚向城乡双向流动转变。从过去走南闯北的离土又离乡的异地打拼,到今天的“孔雀东南飞”与“凤还巢”“新上山下乡”并行,反映出农村的吸引力在增强,看好农村发展机遇、发展前景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要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返回家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其四,城乡关系正由二元结构向加快融合发展转变。从过去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再到今天推进融合发展,城乡之间生态环境共治、基础设施相通、公共服务共享的机制正在加快构建。只要农村环境变美了、农村设施完善了,多数城里人是乐意到农村居住和生活的。这些重大变革,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以变应变、以新应新,不断开拓“三农”发展新境界。要扭住着力点。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亲临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指路领航,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这次在河南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等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四是习近平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述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党领导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形成的重大思想,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论述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要准确把握“九个坚持”这一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最新实践、最新成果、最新经验概括提炼为“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浓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九个坚持”,科学地回答了宣传思想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实践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九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并严格遵守、长期坚持,切实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准确把握“守正创新”这一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也面临不少的风险挑战,比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依然复杂,等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唯有自觉按照“守正创新”的要求,坚持以守正为要、以创新为贵、以实践为重,才能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要准确把握“五项任务”这一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这“五句话、十五个字”,是一个逻辑严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举旗帜是方向,聚民心是目的,育新人是任务,兴文化是载体,展形象是镜子,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前进道路。我们要紧紧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把“五项**任务”贯通起来、结合起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三、怎么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学习观,勤学、善学、乐学、博学,涵养学习本领“源头活水”,让本领高强“水到渠成”。关于怎么学习,我有三点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要下“三个功夫”
  一要下“真功夫”,就要在学习中坚持真学、真知,达到真信。真学、真知,就是要原原本本、逐段逐句地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认真研读、反复研读,汲取思想营养,弄懂弄通其内在要求,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浅尝辄止,满足于读了一遍、学了一遍、记住几句精彩的语句,也不是一知半解,机械式地照抄照搬。当然真学、真知,并不是学习的全部目的,真学、真知只有达到了真信,学习的“真工夫”才算下到了家。真信,就是通过真学、真知,达到对真理从内心深处的接纳,我们平常说的“触及灵魂”,也就是真信的通俗表达。只有真信,才能从灵魂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才能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当然,也只有真信了,才能把真学、真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将学习的内容内化为毫不动摇的政治信仰、执着追求的党性原则,才能升华真学、真知,把握学习内容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要下“实功夫”,就要在学习中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实学、实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对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反省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学习要下“实功夫”,就要把学风搞扎实,而不是搞花架子、走过场。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形式主义,学习传达文件时,有的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习传达完了,“学习”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听报告、讲座时,“身在曹营心在汉”;外出学习培训或学习考察时,对学习的内容、考察的对象心不在焉。其结果是,文件没记住,报告没听懂,学习培训内容全忘了,只是挖空心思地搞了一些应景的花架子,把严肃认真的学习搞成了庸俗的形式主义。在学风问题上,我们必须力戒形式主义,真正俯下身子、埋下头来,以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带着问题学,不做虚功、不生虚火,坚持读原著、悟原理,切实掌握带原理性、规律性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把握贯穿其中的理论精髓,切实提高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分析形势、把握大局的能力,真正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真正做到实学、实用,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三要下“苦功夫”,就要在学习中坚持刻苦钻研,做到持之以恒。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跋涉学海,以“苦”作舟,其实质就是要下到“苦功夫”。在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下决心,真正让自己钻进去、静下来、沉下去,才能取得实效。古人说得好:“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再像古人那样头悬梁、锥刺股,也无需再凿壁偷光,但古人那种苦苦追求的学习精神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要下“苦功夫”,就要做到经常学、刻苦学、持久学,使学习成为一种新常态。学习要下“苦功夫”,就要反复研读党章党规和党史国史,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学、联系起来悟。只有通过下“苦功夫”,真正达到了对理想信念的真懂、真信,并把这种理想信仰变成自己行动的自觉时,“苦”也就变成了“甜”;当我们通过下“苦功夫”,掌握了真理,把握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处理问题游刃有余时,那种苦尽甘来的幸福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学习要走“三条路径”
  一要坚持“学海无涯苦作舟”,向书本学新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中的思想、方法、经验都是前人思考总结下来的精华,我们不用经历同样的过程就能得到现成的结论,并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是目前最快获得经验的路径。
  古往今来,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是十分注重向书本学习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做太史令时,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从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历史资料,并且埋头读了5年书后才动手编写《史记》。孙中山先生不仅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巨人,而且还是读书的楷模。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里,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斗中,他都保持手不释卷的习惯。他说:“我一生之嗜好,除了革命,只有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上述名人读书的事迹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真向书本学习。
  对党员干部来说,学习理论知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这既是学习的方法,更是学习的态度。
  读原著有五大好处。一是利于观全景、知全貌、懂联系。二是贵在原汁原味。三是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四是利于独立思考,学有所悟。五是利于近距离聆听,形成共鸣。
  读原著应做到“三要”。一要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读。注意以时间为轴线和红绳,按著作及文章形成的先后时间来进行研读。既要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也要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领导实践中撰写的系列著作与文章,包括在河北省正定县的《知之深爱之切》,在福建省宁德地区的《摆脱贫困》,在浙江省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等。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重要思想在这些早期的文章里都可以找到源头。二要沿着领袖足迹联系读。任何伟大思想的诞生和形成,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和发展形成过程。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从知青岁月开始,变的是各种苦难、挫折、挑战和压力的磨砺,始终不变的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无比忠诚。认真阅读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人生足迹的著作,包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等,使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笃信笃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要动笔动脑潜修静悟学。首先要笔到,要形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功到,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保证读原著的连读性,切忌“心有旁骛”,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要心到,就是要带着问题和思考读原著,每个单元、篇目都给自己提几个重点思考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深入探究,用心体会,悉心领悟。
  二要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向实践学新本领。为什么要向实践学习?首先,实践有真知。我们做领导干部,我们做各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有知识,而且是各方面的知识。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而实践就有真知,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其次,实践有实情。我们领导工作和担负其他各种工作,一定要了解情况,而且是要了解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情况当然来自实践,他不可能来自头脑,道听途说也不可靠。比如改革的情况、发展的情况、社会管理情况、民生情况,这些都要从实践中去了解去把握,人民群主的幸福感,幸福程度,他们的疾苦,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呼声,这些实情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第三,实践出方法。我们做领导工作,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处理实情,方法极其重要。方法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非常强调的,方法对头,问题就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方法不对头,有的问题不仅不能解决,甚至效果更差,状况可能恶化,而方法都是实践当中来的,他的源头都来自实践,并且实践当中不断有新方法出现,比如发展经济的方法、解决纠纷的方法、治安管理的方法、互帮互助的方法。“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难题,走到基层去都是办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四,实践有创新。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改革创新、开放创新、解决民生问题创新、发展经济问题创新,很多创新都是在实践当中而不是在机关当中产生的。比如安徽小岗村创造了农村大包干,从而推动了全国的改革。最后,实践有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吸取了教训,也就学到了经验。我们才知道螃蟹好吃,蜘蛛不能吃,蜘蛛不能吃就是教训。我们到实践当中去,就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怎么处理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吸取了这些教训,就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避免重蹈覆辙。因此,我们要掌握科学知识,要十分重视向实践学习,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在淬火中历练成钢、蜕变成金。
  三要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向群众学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身处实践一线,感受现实问题最直接最深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解决具体问题办法最多最管用。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酒店生意兴隆,打算再增加一部电梯,于是请来一些专家研究增设新电梯的方案,专家们提出从楼板开洞安装新电梯,商谈施工细节时被一位清洁工听到了,她觉得这样会弄得尘土飞扬,不利于营业,建议说:“我要是你们呀,就把电梯装在大楼外面”。专家闻听此言,不由得都为之拍手叫好。把电梯装在楼外,也引发了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观光电梯。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作为,在事业上要有发展,仅凭自己的那点智慧、那点才华是远远不够的。要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用群众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才干、弥补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发展。
  (三)学习要善“三个结合”
  一要学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学习有两种方法,一是“要我学”;二是“我要学”。前者是一种被动字习方法,缺乏主观能动性,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而学习的效果欠佳;后者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目标明确,会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学习,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为了提升综合素质而学习,因而充满了学习的乐趣,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段话非常有名。在这里,孔子把治学分为三个境界:第一,知道做学问的门径和方法。第二,热爱和喜好做学问。第三,以做学问为快乐。孔子认为,第三境界为最好。他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今天,我们常常赞赏一些学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艰苦地进行创造,其实他们从学习和创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不仅引领着他们的工作,也往往让他们忽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最终让他们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兴趣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的主要因素。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二要学思结合。《周易》中讲,“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干部增强本领,必须将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勤于学,更要敏于思。学是思的前提,思是学的深化。只有将学与思有机结合、不断更新循环,才能更好地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个人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就是边学习边思考,在思考中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比如,在记忆好干部“20字”标准时,我的理解就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信仰有信念,这就是要“信念坚定”;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牢记宗旨,这就是要“为民服务”;怎么做到“为民服务”呢,这就需要“勤政务实”;在工作中面对风险挑战怎么办?这就需要“敢于担当”;作为党员干部不能违纪违法,这就需要“清正廉洁”。这样就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20字”标准记清楚记牢固了。
  三要学用结合。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毛主席本是一介书生,为什么善于打仗?1965年12月21日,他在一次会议上讲道:“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就能打仗。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他就是把历史的方法运用到了战争中。还有毛泽东思想怎么来的?他坚决反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因为王明是生搬马列主义,硬套苏联革命经验,毛主席则是主张一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良策。
  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万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干部学习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学习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万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大家以这次学习为契机,“加钢淬火”“强筋健骨”,让学习本领强起来、学习效果好起来、学用结合紧起来,努力为xx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