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近年来,**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部暑,大力推进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不动摇,着力在育企业、聚产业、强园区、优环境上下功夫,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a2018年,全市GDP完成506.1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75.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被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评定为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54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72位,较上年分别前移1位和3位。.荣获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高新园区在全省各类园区综合考评中列第10位。
  一、以亩产论英雄,提升工业含“金”量
  一是做大总量。围绕打造“千亿园区、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目标,推进园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头羊”企业。近年来,共引进工业项目116个,签约资金33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79个项目顺利开工,48个项目竣工投产。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47.4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四大工业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570.3亿元,同比增长19.8%,占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8.1%;工业用电量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工业税收完成27.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7%,较上年提升6.6个百分点。
  二是盘活存量。出台了《**市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坚决清理“僵尸企业”。近年来,共清理盘活闲置土地1800佘亩,节省征地、“九通一平”等直接成本近4亿元。出台《**市建设多层厂房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奖励办法》,鼓励园区企业实行“零增地”改造,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建设多层厂房和进行地下开发建设的企业,分别给予150至300元每平米的奖励,促使捷和电机等企业启动建设多层厂房。先后有唯美陶瓷、捷和电机、恒顶食品、泰和百盛、格林美公司等26家在丰企业增资扩产,累计追加投资120多亿元。
  三是提升质量。出台《**市开放发展激励、评估、奖励、服务办法》,推动工业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在符合安全环保的前提下,要求新建工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不得低于400万元/亩,项目达产后亩均税收不低于25万元,容积率不低于1.2。加快推进总面积100万平米的高标准厂房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下或亩均投资强度300万元以下的单个新上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一律进驻标准厂房。制定亩均税收、项目用地开发率、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考核体系,对“低产田”和“高产田”企业进行差异化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目前,园区企业亩均税收超过10万元,亩均产值超过250万元。
  二、以创新求突破,提升工业含“新”量
  一是激发新动能。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40佘家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院士工作站2个(江西华伍、江西瑞林),博士后工作站1个(格林美公司),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江西瑞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13个,中国驰名商标7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的意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最高奖励50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内年度首台(套)产品最高奖励300万元。成功引进国内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和创新服务平台“科易网”。高新园区顺利升格为宜春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园区被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授予“科技创新优秀园区”。
  二是布局新业态。紧盯新一轮产业布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兴前沿产业,努力实现变道超越。与深圳工业设计协会合作,启动建设一个工业创新设计中心、一个工业设计研究院、一个工业设计小镇,打造一批“赣鄱红品”的工业设计“四个一”工程,构筑全省工业设计产业新高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引进湖南远大装配式建筑公司,启动建设总面积27.3万平米的宜春首个装配式建筑小区。抢抓家居产业转移契机,从无到有规划建设**市智能健康家居产业园。启动建设了富硒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力打造集富硒标准研究、产业服务及基础研发于一体的“三合一”平台。积极融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正在研究制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开工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动力电源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打造新型工业产业集群a.依托**电商产业园,引导本地工业企业和产品上网销售,累计实现销售总额33.45亿元,“第一书记”电商平台入选全国网络扶贫最佳创新案例。
  三是提供新保障。全力延伸涉企服务,不断强化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促成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全省第一家县级分支机构,55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展示。启动设立总规模40亿元的**市“映山红”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佛吉亚好帮手、恒顶食品、春光包装加快上市步伐,设立了20亿元的循环产业发展基金和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设立全省首支规模1.5亿元的企业纾困基金,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启动建设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应急倒贷基金规模由3000万元扩大到6000万元,2018年累计为65户企业发放应急倒贷资金90笔,倒贷金额达8.37亿元。南昌理工学院**校区建成主体工程,**中专启动建设“一校两区”,洪州职业学院二期即将动工,万人规模的中等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保障正在形成。出台《**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补贴。总投资20亿元的水铁联运物流港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总投资5亿元的国控丰盛物流项目已经开工,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交通物流体系正在形成。
  三、以“两型三化”强管理,提升工业含“绿”量
  一是建设绿色园区。大力实施“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产城融合,优化园区产业和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园区规划提升和企业建筑色彩设计方案,引导企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厂区形象。投入500万元建设园区污染源在线监测平台,37家涉水涉气企业在线监测设施全部安装到位,实行全天候监控。聘请第三方生态环保管家,为园区企业环保工作进行全程“把脉”,引导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立了“一企一档”管理机制,为每户企业建立了包含环保、安全、税收、用电等信息的“企业成长档案”。投入3500万元扩容改造高新园区污水处理厂,加快启动循环园区三期污水处理厂建设。循环园区入选《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获得国家“户口”,被评为国家首批绿色园区。得益于园区企业环保水平的提高,2018年,丰城大气质量PM2.5由6(Vg/m3下降至39fig/m3,优良率提升26个百分点,全市主要水质断面达标率为100%,稳定在三类水标准。
  二是开辟绿色通道。致力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市工业项目加快落地促进建设管理办法》,推行项目落地“一会三函”制,落实为企业免费“全程代办”服务,项目落地所花时限由210个工作日缩短至40个工作日。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功构建“三个一”(即一个门、一个窗、一个章)和“五个办”(即一次办、马上办、限时办、就近办、网上办)工作机制,590项行政审批事项中的512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以“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为抓手,对全市223家规上企业实行市领导挂点帮扶全覆盖,并建立台账备查,先后为企业减负23.3亿元。建立重大项目定期调度机制,实行市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分管领导一周一调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
  三是发展绿色经济。高举循环经济大旗,坚定不移将循环经济作为首位产业、龙头产业。加快推进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矿产资源大市场、中小企业孵化园、羽绒产业园及长虹置业产业园等四大“园中园”,不断完善园区供电、路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年产120万吨再生铜、80万吨再生银、40万吨再生塑料以及6万吨羽绒加工四大产业链,汇聚了太平洋线缆、恒泰铝业、红庆金属、合隆羽绒等一大批产业链下游生产企业。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研究院,助力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做精做深0围里废品大市场及周边企业启动搬迁,今年上半年可全部搬迁到位,**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正式迈入转型升级新时代。2018年,**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1.5亿元,增长32.7%,占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上缴税收24.55亿元,同比增长57.6%。<\/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