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银行信贷业务具有风险高、收益突出、对经营的影响举足轻重的特点,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中央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依然从严,并持续保持了高压监管态势,我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趋于多元,防控难度日益增加。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到发生的渐进过程,其不确定损失容易被忽略。而风险总伴随信贷活动存在,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风险防控,对确保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近期学习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精神以及总行、省行、市行相关政策解读、有关工作要求,现结合本行实际,经过梳理,浅谈几点心得,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处置难度持续加大
  当前经济形势千变万化,中央政策制度不断调整,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毫无疑问要坚决贯彻执行。换句话说,农发行长期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发放的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在信贷管理上以执行政策为主,贷款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我行大部分贷款风险都是依靠地方政府,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消化处置的。但随着中央对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做出的一系列部署、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调整、地方政府举债的规范,我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业务面临新的挑战,风险处置的合法性、合规性要经得起内外部检查,这势必影响我行风险化解处置的进程。
  (二)信贷管理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
  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信贷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和市场前景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账、表、证以及非财务信息等相关数据进行核实,通过全面分析后再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由于近年来商业性贷款业务不断萎缩,信贷人员对商业性贷款缺乏相关业务新政策、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实地调查能力与商业性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前期贷款调查时力不从心,掌握情况和贷前分析不够全面、真实、准确,大都是惯性思维和一个调查模板做到底,很少能够做到分类施策、分类管理。
  (三)对政策性中长期贷款的风险应对措施较少
  前期我行中长期贷款,一直以为有政府兜底,就不会出风险,就可以高枕无忧。但自从财预〔2017〕87号文件出台后,现在仅棚户区改造贷款及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我行已批待放存量中长期贷款继续发放面临困难,贷款、担保模式发生变化,贷款项目存在潜在风险。特别是今年党和国家对防控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决心和力度,更让我们清理认识到了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全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 风险防控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关于对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措施及建议
  1、强化信贷管理。首先,抓好客户营销,把好贷款准入关。一是把住企业资信关,重点坚持“四看”,即看法人代表口碑,看征信系统记录,看企业往来情况,看企业社会形象。二是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把好客户准入关,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关口和关键环节。在客户营销过程中,要提高对客户风险的发展前景判断和识别能力,收集和分析贷前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并利用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来查询,努力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三是把住企业承贷能力关,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及贷款额度。四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
  2、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针对我行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应采取积极对策:一是通过加大信贷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来防止在实际工作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在具体的实践中,我行要经常性的举办信贷业务培训班,讲授法律、经济、信贷管理等综合知识。二是继续推行客户经理A、B角制,防范内部操作风险。为每个贷款客户都配备两名客户经理,分A角和B角,A角为主管信贷员,B角为辅助信贷员,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审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力。加大对《信贷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手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的学习,多开展信贷检查,尤其基层行要积极开展自查工作,通过检查与自查,及时发现管理漏洞,改进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强信贷人员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信贷人员政治思想、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忧患意识,正确认识客户和农发行的关系,加强明辨是非、杜绝违规的能力,严控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3、正确认识保证、抵押担保,走出“担保贷款无风险”误区。在日常信贷业务操作中,担保措施、第二还款来源非常重要,但不能片面的看重担保的作用,不要有认为只要担保落实到位即可放贷款的思想误区。其实担保只是为贷款提供了一种补偿手段,并未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我们着重应关注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能否落实,重点应该核查企业资产流动性、现金流是否充足,偿债能力及信用情况的动态。
  (二)关于对中长期信贷业务的措施及建议
  1、严格贷款准入。坚决执行监管部门及上级行制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准入标准,设置市县排名,根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税收增速、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等准入指标,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严格准入。特别是中央、国务院安排的棚户区改造,一定严守业务边界,加强资本金调查审查,严格执行中央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有关政策要求,审慎评估地方政府财力,强化棚改区域风险控制。
  2、强化贷后管理和资金流向控制。一是在贷款发放前严格审核融资平台相关交易资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从源头上防范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监督资金按照项目规划用途、进度来使用;项目建设期间,融资平台不得抽逃挪用资本金;凡被抽逃挪用的,应要求融资平台足额补齐;无法补齐的可暂停发放贷款,直至其整改。二是定期对项目盈利能力、项目承接方的资信进行评估,保障其还本付息的能力。三是加强对融资平台资本金、偿还能力等风险指标的监控和分析。
  3.切实管好存量贷款。把配合政府隐性债务清理认定作为阶段性重点工作来抓来落实,加大与地方政府、财政的沟通力度,按照隐性债务有关规定及上级行工作要求,确保“应纳尽纳”。建议以融资平台客户为单位,按照额度、期限、风险状况等因素,落实存量贷款的具体管理责任人,逐户制订整改计划,对贷款条件、贷款合同、抵押担保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限期解决存量贷款合同条款不科学、期限不合理、还款来源不足等突出问题;逐户落实现金流,对自身经营不足以用现金流偿还贷款的,要加紧落实新的现金流、落实抵质押物和其他有效担保,并有步骤地推进存量平台贷款的资产保全和风险化解工作。对出现风险苗头的,提请监管部门或银行业协会及早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商讨;对有多个贷款人的,推动金融机构集体维权。
  4.扎实抓好期限管理。要强化对到期贷款的预警管理,提前向融资平台发出到期贷款还款提示通知书,督促其及早筹集资金,避免出现违约贷款。要通过账户信息系统监测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资金变化、融资平台经营状况;要按季度综合评估地方政府财力,密切跟踪地方政府的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特别要关注地方政府债务率变化情况,及时对贷款期限、方式及风险缓释措施做出相应安排。
  5、定期开展贷后评价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融资平台已建成项目贷款后评价工作,并将评价成果作为今后融资平台项目评估、贷款决策、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分析评价极端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承受能力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6、继续加强客户经理培训,提高贷款管理水平。结合目前的政策、规定、文件制度及项目的评估要点、应注意事项,特别是自营项目营销解读等情况对客户经理进行系统、全面的业务培训,逐步提高业务素质,以应对新的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要加强对项目贷款的管理,切实做好平台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