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贫困山区乡村是难点,而振兴贫困山区乡村产业是难点中的难点。近年来,作为贫困山区的xx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总体取向,把优先发展农业融入全县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于今年光荣脱贫摘帽,这为山区贫困县振兴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作为山区县如何振兴乡村产业?是沿习脱贫攻坚的办法,还是另起炉灶,笔者以xx县为例,围绕xx县振兴乡村产业问题,采取实地走访、参观、座谈、查阅资料等调查研究形式,总结振兴乡村产业成功经验,提炼发展亮点,找准存在的问题,以此对山区县如何振兴乡村产业进行探索。
  一、xx县基本情况
  xx县地处乌蒙山国家连片贫困地区,全县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共195个村、15个社区,全县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20万。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占土地面积97%,在河流两岸,常伴有少量平坝,为主要农耕区。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围绕以林竹为主导,优质茶叶、优质猕猴桃、林下养殖和大鲵养殖为重点的“一主两优三特色”产业体系,扩规模、调结构、兴产业,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建设,有效促进了山区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2016年四川全省唯一一个县被授予首届“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17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万元、1.3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6%、9.3%。
  二、xx县推动振兴乡村产业的现状
  (一)政府重视。经过近年县委县政府打造全省、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率先摘帽,加快推动振兴乡村产业有了较好的基础。
  一是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精准脱贫攻坚中。各村结合自身的条件,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
  二是按照产业兴旺的原则,实施产业扶贫,安排贫困乡村的产业脱贫攻坚项目资金。全县2016—2017年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1439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626.6万元,业主及农户自筹7767万元。
  三是建立人才扶贫协作机制。与浙江省江山市建立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专业技术人才援贫援振机制,江山市教育、医疗卫生、农林等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来xx开展援贫援振工作,效果好。
  四是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安排部署,拟定了《xx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南》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并开始在195个行政村进行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定。
  五是印发了《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并组织人员着手编制《xx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基础设计,紧密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确保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发挥规划对促进xx县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营造林、林管护有序开展,农林品牌建设成效较突出,特色水利生态产业发展有突破。
  一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小春粮食播面3.95万亩,产量3948吨,比去年增加115吨;油菜播面4.88万亩,产量5549吨,比去年增加128吨;蔬菜3.31万亩,比上年增加2190亩,增长6.98%;以畜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1-6月出栏畜禽107万头(只),与去年同期持平;草拟《xx县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划定和规范管理工作方案》,生态水产产量1400吨。
  二是营造林、林管护有序开展。1-5月完成营造林4.1万亩,其中完成大径材培育2.1万亩,中幼林抚育1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完成77.1万株等;实施国有林管护10.61万亩,集体公益林补偿53.07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4.4万亩,兑现政策补助5.71万亩,除国有林管护和生态护林员工资按月发放,公益林生态补偿和退耕还林资金1490余万元。
  三是农林品牌建设成效较突出。提升建设有机基地3000亩,其中有机魔芋基地2000亩、有机猕猴桃基地1000亩;实施《2018年政府购买植保病虫害公共服务项目》,选定水稻病虫害防控区域,完成1万亩水稻绿色防控产品安装,“三品一标”认换证4个;沐溪镇富升猕猴桃合作社“金红一号”红心猕猴桃出口至“一带一路”德国、法国、瑞士等欧盟大市场。
  四是特色水利生态产业发展有突破。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18个、省级和市级生态村128个;建成沐源、竹海、舟坝、黄丹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开发了龙门大峡谷漂流,创造了《乌蒙沐歌》山水实景剧。
  (三)培育有生态林竹、有机茶叶、林下养殖、特色水果、生态魔芋五大特色产业及与之相连的“一园六带” 扶贫产业。
  一是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着力打造沐源川农业产业示范园和黄(丹)海(云)猕猴桃产业带、洋溪河水产养殖产业带、利(店)武(圣)芹(菜坪)茶林产业带、五马坪李子产业带、大(楠)箭(板)炭(库)经果林产业带、竹海乡村旅游示范带 “一园六带” 扶贫产业。
  二是已初步形成围绕浆纸纤维、木型材生态食品的加工林竹产业体系,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林茶、林禽、林菌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林下养殖成为全省盆周山区县特色型现代畜牧业发展典范。
  三是创建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建成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6个,一枝春、一芽香等茶叶企业、专合社带动种植茶叶22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346元;山谷地乌骨鸡、黑凤凰乌骨鸡、团结水产等专合社带动发展林下养殖360万只、生态水产3000吨,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38元;万寿、益民等猕猴桃合作社带动种植猕猴桃4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826元。
  (四)永丰纸业、森态源公司等发展较好,能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一是永丰纸业、永丰浆纸等企业带动发展林竹161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482元。二是森态源公司带动发展魔芋基地1500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基地6500余亩,产品出口21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该企业已成为全市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
  (五)建成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县乡村三级电商体系,乡村电商产业逐渐形成。
  一是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体系。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绿色脱贫。2015年11月,乐山市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进驻xx,2016年,引入京东、易田等电商平台,建成京东乡村服务点和易田电商合作站点,以“1+N+N”模式建成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点,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xx电商孵化基地,成功招商农易电商服务企业实施电商示范县项目建设,结合“益农社”电商站点实施“农易”电商站点建设,培育汇通、中通、韵达、EMS等物流配送10余家,工商注册电商企业达5个,全县各类电商服务站点达200余个,19个乡镇、195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有效解决了农村买卖都难问题,带动了1000余人就业创业。上半年,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700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30%。
  二是xx县建成项目总投资3900万元的全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旅游服务中心、游客咨询中心、电子票务管理中心、监控室等,配置中心系统、防火墙、验票设备等,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平台,必将大力推动xx旅游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六)依法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先后全面拆除网箱肥水养鱼7000余口,关闭小水泥、小煤窑落后产能和土造纸作坊1200余家。
  三、xx县推动振兴乡村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还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代替农民搞乡村产业振兴,不顾农民乐意不乐意。二是农民认为乡村产业振兴就是国家又要拿钱来投在农村了;脱贫前政策倾向重点在贫困户,脱贫后乡村振兴政策倾向重点应在产业大户了。三是不搞大量的调查研究,盲目开发项目,甚至严重违背乡村产业发展规律。四是误认为仅仅象城镇园林可观赏农业才是乡村振兴产业。五是上了规模经营,大片农民拿着地租、挣着工资的产业才是振兴了的,小农户与乡村产业振兴不衔接。
  (二)基层党建工作尚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很好发挥。针对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xx县2018年5月印发了《加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二十六条措施》,贯彻实施效果还不够明显。
  (三)乡村人才匮乏,老弱病残居多,创新能力低下,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虽然有所下降,从2012年的2.31缩小到2017年的2.11,但是绝对数差距扩大了6309元。二是乡村留不住人才。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8万人左右,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六成左右,这反映出县域自身产业发展还不足,再除去农村在县内务工人员,剩在乡村发展产业的人员实在太少,老弱病残居多,即使包括半农半务工人员,创新能力低下。三是乡村对人才吸引力还不强。虽然在近年脱贫攻坚中农村产业发展较好,吸引了一部分返乡创业人才,甚至从县外来投资发展的人才,但总量实在太少,远远达不到振兴乡村产业的需要。
  (四)业态结构不甚合理,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乡村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衡。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三次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五)乡村筹资渠道少。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急需改革。
  四、山区贫困县加快推动振兴乡村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脱贫攻坚中暴露出的产业发展瓶颈和障碍,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将农业培育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加快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一)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振兴乡村产业的宣传、培训。
  一是加强振兴乡村产业的宣传、培训工作,结合本地乡村文化特点培养农民、涉农干部牢固树立振兴乡村产业的发展理念,提高干部群众对振兴乡村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脱贫攻坚须产业做支撑,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前提;改正对振兴乡村产业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增强农民及涉农干部的振兴乡村产业意识。重点依托党校、农广校等突出做好乡村振兴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新型产业培训,提高农民、返乡创业人员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坚持把舆论宣传引导放在突出位置,“网上与网下”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正向激励的浓厚氛围,培育形成农民纷纷振兴乡村产业的生动格局。
  二是借鉴脱贫攻坚领导责任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党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集中领导。乡村振兴战略被庄严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特别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宣传好党的“三农”方针政策,和村民委员会行政班子团结一致,分工合作,领导全体村民共同振兴乡村产业。建立乡村产业振兴联系帮扶机制,与脱贫帮扶机制略有不同的是,帮扶干部不适合一律责任到户,最好只到村,最多到组。
  (二)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振兴乡村产业人才支撑
  一是让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到乡村产业的舞台上施展才华,通过人才带动技术、资本、信息、管理等资源向乡村流动聚集,充分发挥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的系统性集成性作用,整体性带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要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育发展一批规范经营、有较强引领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三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四是重视现有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者的培训,一说到产业兴旺,有人马上想到他们文化层次低又加年龄偏大,根本无法从事现代农产品生产,而目前他们还是山区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应关注他们,帮扶他们,有针对性地指导、培训他们从事农产品生产,共建乡村产业。
  (三)纵深推进脱贫攻坚,用好脱贫村、户产业扶持基金,帮助脱贫村、户发展稳定增收产业,补齐乡村产业短板,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基础。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与尚未脱贫的贫困乡村相比,已脱贫尤其是去年才脱贫的乡村,应该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的重点,以促进巩固脱贫成果。多数刚脱贫的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都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缺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比较弱。特别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四)激发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活力,加快培育现代化的乡村产业园,创建乡村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一是要大力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互动,积极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加快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的进程,推动先进要素向乡村产业园聚集。
  二是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聚集区。
  三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带动广大小农户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农民与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五)紧扣“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建设保护机制,推动振兴乡村生态康养产业和乡村旅游环保产业。
  一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顺应和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际潮流,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动力,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遵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强推乡村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和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二是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林下养殖业。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六)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振兴乡村文化产业。
  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二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三是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设施农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盘活农民闲置住房发展乡村游、民俗游、康养等产业,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协约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七)完善乡村支持保护制度,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产业振兴投入保障。
  一是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支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支持区县或地市有关部门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和运营,支持各地综合运用税收、奖补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是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充分运用信贷保险等市场化工具,调动金融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倾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三农”短板需要大量的金融社会资本支持,同时也必将开启巨大的投资市场,蕴藏巨大商机。要尽快解决适度规模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的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少等难题,重点是加快建立覆盖山区贫困县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以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的信贷担保服务。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出台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中央财政奖补政策,研究组建专业的农业再保险公司;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应用,点对点对接信贷保险、补贴培训等服务。
  四是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单独或联合政府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盘活农业农村资产资源,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本化、农民权益股权化,共同投资农村产业融合、乡村公共服务和农村社区建设,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在农业领域积极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模式,建立可持续的投入运营机制。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振兴乡村产业制度性供给。
  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二是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民土地入股、集体资产股权量化,以及“两权”抵押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直接入市等创新试点,盘活农村资产资源,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通过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四是加快平台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确保及时录入、校验、审核清产核资数据,逐级进行汇总上报。同时,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核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关内容纳入平台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五是培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支部书记是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第一责任人,党支部要坚持因村制宜,大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坚持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路径的“一主多辅”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发展相应产业。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组一体、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
  (九)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围绕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改革现代农业体制机制,优化供给结构,转变农业发展动能,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促效益,让农民跟着市场走,提高供给质量。
  二是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引入到农业农村,用交叉共融的产业体系改造和提升农业,抓住融合点、贯通融合线、形成融合面、构建融合体。新时代乡村期待产业融合、跨界融合,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创造出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发展现代农业,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元的农产品需求。
  三是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