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县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与加强生态环保有机结合起来,用绿色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本,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而且保持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风貌,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1.93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地方财税收入达到13.97亿元,是2007年的7.8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县域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生态环保考核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4%,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7%,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到100%,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按照“农工科贸一体化”格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倾力打造特色农业升级版。**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著名的大蒜之乡。全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0万亩以上,大蒜及大蒜制品年出口量占全国的70%。围绕做大做强大蒜产业,**县积极引导农民摒弃传统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初步构建起以有机栽培、精深加工、高端研发为核心,农、工、科、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获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推动种植栽培向有机化基地化发展。率先转型发展有机大蒜,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现代、生态、循环三大农业示范园区,以园区带企业联基地,实现了从种植到管理、从收获到加工的全程监控、跟踪服务。全县经认证的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发展到55万亩,其中有机大蒜2万亩、绿色大蒜35万亩,无公害辣椒18万亩,另培育工厂化食用菌1.2万亩、特色林果3万亩,初步实现了传统种植向有机种植的全面升级。二是推动加工销售向精深化高端化延伸。针对全县大蒜加工企业面广量大、布局分散、带来面源污染的实际,统一规划建设食品产业集聚区和鲁西南商贸物流区,取缔关停200余家有污染的蒜干加工厂,所有新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全部按照产业分类入园进区,实现了加工废弃物、污水等的集中治理、达标排放。目前,两个园区集中了全县700余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实现了污染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成功创建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示范县。三是推动农业研发向前沿化尖端化发力。成立国家级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大蒜航天育种,与深圳华大生物基因联合攻关新品种和新产品,先后研发出黑蒜、大蒜素、大蒜保健品等系列产品40余种,保持了始终领跑产业前沿的优势。
  二、紧扣绿色循环高端方向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基础过去非常薄弱,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2009年以来,**坚持逆向思维、高点定位,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园区化,走集聚集约、生态循环的发展路子,以此优化工业布局、促进转型升级。一是以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相继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省级**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和济宁食品园区三大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县域工业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个园区在项目入驻上严格落实三级专家评审、环境评估准入等制度,大力推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加快构建绿色循环工业经济链条。为了提高园区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县里每年安排近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力推进“人才特区工程”试点,先后引进绿色尼龙项目领军人刘修才博士,国家千人计划海外特聘专家侯士峰博士,归国微生物专家石宗英博士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来**发展创业。目前,全县拥有院士工作站5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二是以膨胀园区经济支撑县域工业快速增长。围绕新材料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食品园区、商贸物流区、莱河新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大平台”,集聚资源、改革创新,为全县发展增添更强动力。目前,新材料园区成功晋升为省级开发区,被命名为中国新材料(济宁)产业基地,连续五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20强;食品园区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全国十佳优质食品产业园;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其中,新材料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7年,全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总量达到21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突破100家,利润、利税分别增长29.6%、34.3%。二是紧扣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新型工业发展壮大。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深入推进煤基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新兴产业培植壮大行动,完成阳光化学、克曼特、沃兰食品等一批企业30余项环保型、科技型高水平技改,凯赛生物、键邦化工、稻香村等一批企业产能实现扩大释放,硅科新材料、启锐丝金刚线等一批高新项目快速推进。其中,凯赛生物聚酯酰胺、长链二元酸两个项目同时入选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和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同时,创新发展网络经济,建成运营3处信息产业园,成功举办国际大蒜网络经济峰会,全县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网店达3600家,电商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创建成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全省跨境电商集聚区。
  三、坚持创新机制集成要素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有机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县立足自身发展基础,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推进城镇化进程,注重以生态建设提升城乡宜居水平,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做法。一是把生态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全过程。在规划上,将生态环保纳入全县三次产业、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各类发展规则,实现了对县域生态建设的详细控制。在绿化上,持续开展“大绿化攻坚会战行动”,加快城区、园区、景区“三区共绿 ”,累计新增造林205万亩。在环卫上,大力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每个镇街环卫办均配备5-8名管理人员,每8-12个行政村配置一名村居保洁监督员,全县共配置1280名村居保洁员,实现了村级卫生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采取BOT模式建成运营13处镇街垃圾中转站、9596个村垃圾收集点,以及日处理能力200吨的县垃圾处理厂一处,日处理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3处,实现了城乡垃圾清扫、清运、处理三个环节的一体化、市场化。二是坚持打好生态水城这张名片。抓住和用好县域拥有24条河流、城区“八河绕城、四面环水、三河穿城”的独特优势,着力做靓“河畅、水清、景美”的生态亮点。高标准启动实施总投资18亿元的“九湖五河”生态湿地景区治理工程,新增湖面4572亩,湿地面积超过500公顷,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省市级湿地公园3处,“河湖贯通、湿地相连、亲水休闲”的“生态水城”风貌日益彰显。2016年,被授予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项目。三是运用市场化办法提升生态建设实效。围绕建设环县城河岸景观带,确保水绿并茂、长期发挥效益,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一个是眼睛向外,引进大型苗木花卉企业进行“资源式开发”,即通过将土地集中流转,在河道堤滩、国省道沿线、成片绿化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吸引多家苗木花卉园林企业投资兴绿,实现一举多赢。另一个是启动内力,引导群众进行“产业化经营”,即通过返租倒包、林权拍卖、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集体或个人承包农田林网,按照规划统一种植各类绿化苗木,自行管护,所植苗木三年之后可分批销售,并及时补栽,取得了循环育苗、持久保绿、苗农增收的综合效果。通过市场运作的实现,较好解决了近70%的河段、新建道路、留空地的绿化投入瓶颈制约。四是营造宜居环境促进和谐搬迁。加快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围绕有效化解拆迁、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矛盾,县里注重通过建设生态良好、功能配套的宜居新社区,大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五年来累计运作市场资金120亿元,顺利完成65个片区改造,建成启用36个单体工程和精品小区,城市核心区由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39.1平方公里,人口由7万增加到22万,成功入围山东省Ⅰ型小城市试点。
  四、深入挖掘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努力把生态文化旅游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欠发达地区培育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条行之有效途径。**自东汉25年建县至今已近2000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文化底蕴丰厚,开发潜力巨大,但历史遗存较少,生态破坏严重。**摒弃“只有富县、强县才能搞旅游”、“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搞旅游”等片面认识,紧密结合县域生态和文化特点,以文化丰富生态建设内涵,以生态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加强文化创意,推动文旅融合,大力推进“一山一寺一水系”生态文化景观带建设,加快把生态文化旅游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羊山景区作为鲁西南战役旧址,原为镇驻地一处较小烈士陵园和一些开采过的石坑,县里立足于弘扬革命传统、科学开发资源,以山水、古镇为景观基底,分别建设了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王杰纪念馆、军事文化馆;依托汉墓群,深入挖掘提升,将采石废弃区成功打造成省级地质公园和森林氧吧,成为集革命教育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依托唐代光善寺塔、魁星楼、文渊阁、周家堂楼、魁星湖等文物遗迹资源,集中开发建设光善寺景区,逐步恢复光善寺、文庙、二贤祠、山阳书院、古县衙、老城墙等文化古迹,打造“古韵、水趣”的生态文化风貌。注重做好沿城区水系扩展成为9个湖泊的文章,重点打造金水湖、千寿湖、金平湖、万福湖等重点景区公园,这些在原来旧窑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新景点,已经成为集湖泊水系与森林氧吧、景观小品与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休闲性文化主题公园,既显著改善了城市形象品位,又拉动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3处,2017年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7.6亿元。<\/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