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近年来,随着农膜使用量及产生的废旧农膜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此,我们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立足“治理”,着眼“长效”,瞄准“创新”,积极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处理方式,着力构建“田间回收有网点、产业发展有龙头”的工作模式,全力破解废旧地膜治理难困境。
  一是定政策,强保障。连续4年下发《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收购站、专业合作社、废旧污染治理示范点建设等纳入县财政扶持范围,采取“以奖代补”、“以旧换新”等方式,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处理体系建设。2013年至今,县级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累计回收废旧地膜2000多吨,推动了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工作。今年,县上专门整合玉米制种财政奖补大县项目资金300万元,重点对从事废旧地膜回收的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网点等进行政策扶持,对制种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使用0.01 毫米以上地膜,且完成废旧地膜回收,回收率达80%以上的,计划每吨给予1000元资金补助。近期,县财政为各镇拨付资金120万元专门用于废旧地膜回收,对农户上交废旧地膜每公斤给予1元资金补助,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捡拾和交售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县种子管理局与各制种企业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协议,将废旧农膜回收作为制种企业评星定级和落实制种基地的先决条件,各村社与制种农户签订协议时,每亩预扣制种款100元作为地膜和秸秆回收保证金,确保秋收后地膜和秸秆及时清理回收,建立起“谁污染、谁治理”的长效机制。县、镇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农膜市场监管和废旧农膜治理日常工作,县委、县政府结合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各级齐抓共管清理整治废旧农膜的工作合力。
  二是重宣传,造氛围。结合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年活动,加大对废旧残膜危害和回收利用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断引导群众增强参与治理残留地膜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活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赶集日宣传等多种方式,采取以会代训、设点咨询、面授讲课、标语传单等形式,向广大城乡居民宣传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市、县有关精神及农膜使用回收技术等内容。农技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镇进行农业环境保护、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巡回宣讲培训,出动废旧地膜回收及宣传车15辆,在县城主要街道地段和镇村醒目地段悬挂横幅100多条,制作印发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彩页6000多份、《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万多份。通过技术宣传、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教育广大农民科学使用农膜,自觉捡拾残留废旧农膜,切实提高了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防治“白色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十走行动”,共发动3万多人参与废旧地膜捡拾,各级干部对农田地坎、渠系周边、道路两侧所发现的农业面源污染突出问题,及时进行交办,确保问题发现与整改落实同步跟进,使农膜残留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三是建网点,夯基础。按照“收集存放有网点、加工处理有企业、组织收购有专人”的要求,在各镇建立规模化废旧农膜回收站,在居民分散区安排个体流动回收员,上户进行收购。目前,7个镇已建立回收站14个,71个村全部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发展废旧农膜运销经营户25个,组建废旧农膜专业合作社3个。今年以来,各回收站点已收购废旧农膜776吨,回收废旧农药瓶(袋)26万个。同时,县上已和县内地膜生产企业宏远公司初步达成协议,支持企业投资建设集加工、回收、利用为一体的废旧农膜加工厂,力争在全县形成农户田间清理、运销大户收购、产业协会经销、龙头企业加工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抓培训,严监管。县上把技术培训作为治理废旧地膜污染的有效抓手,召开培训会60场次,开设专栏80期次,对全县14个废旧农膜回收站负责人及2万多名群众进行专门培训。大力推广“一膜两用”种植新技术,既延长地膜使用周期,减少地膜使用量,又降低种植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平川镇试验推广可降解地膜技术,计划种植农作物200多亩,积极探索减少农膜降解物对土壤和农作物污染的新路子。严格落实《张掖市绿色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管理办法》和经营许可登记、索证索票等制度,结合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工作,县农业、公安、工商质监、供销等部门抽调执法人员,全面排查农资市场,积极宣传推广0.01毫米标准膜,禁止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耐候期小于12个月的农膜,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地膜经营行为,着力消除“白色污染”。
  五是抓创新,建机制。针对目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尚未出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门法律法规实际,我们依据《农业法》、《xx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xx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废旧地膜与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一同纳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探索制定《xx县面源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对防治措施、工作责任、法律责任做出制度性、规范性要求,同时配套出台《xx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科学利用和处理废旧地膜、尾菜、农作物秸秆、农资包装物等,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力争使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废旧农膜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现场会议精神,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以建设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环境为主线,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由政府引导、部门监管、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社会广泛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