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在一堂县级公开课中,一位任教几年的年轻教师讲授《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一课时,采用几张图片直接导入主题后,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自主学习方式,即学生写出“知识提纲和不懂的问题”。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小组合作十分到位。数分钟后,学生把知识提纲罗列的非常完整,但提不出任何问题,当时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同时教师讲授弱势群体特征、弱势群体的类型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整个环节滴水不漏。在评课中,教师们对本课倍加欣赏,表扬声源源不断,提出实际的问题却很少。但我认为,这堂课反映出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教师未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更不谈对学生进行点拨、归纳和生成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一堂低效、无效教学指导下的华丽表演课。在质量诉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教学质量被教育者们提上了议事日程。结合教育教学,我总结了几点关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从而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
  一、什么是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包括两方面,一为有效,二为指导。在中文中,将“有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1]。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实施之后,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则教学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在中文中,“指导”解释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2]。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政治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引导和点拨,保障学生的学习进程及目标达成。
  二、有效指导存在的问题
  1、将自主学习等同于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中,一些老师为达到这一目标,通常的做法是:“学生阅读教材——提出并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三个认知环节。学生自主学习认真,讨论激烈,回答迅速。课后评课,对其称赞表扬——真正落实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是一堂优质课。似乎教师在课堂课中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但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生真正懂多少?收获了多少?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什么”、“怎么学”是否给学生指导?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否有效?是违背新课程标准还是落实并发展?自主学习与有效指导二者之间是否冲突?
  如:一位教师讲《依法治国》,教师通过一则新闻导入本课后,教师展示PPT,提出提问: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师给学生几分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中未看任何一位学生阅读的情况以及勾画情况,更没有做相应的指导。几分钟过去了,教师提问,学生按书本一字一字的阅读完后,教师点评到:“正确,这位同学看书很认真”,即一问一答完成了两个问题。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提出“学什么”,但并没有教学生“怎么学”。如教师讲“依法治国”定义中并没有对定义进行分析,教师认为学生在书本上能找到的,就是不该讲的,不该挖掘的,教师做重复性阅读,就是指导。这将自主学习等同于指导,是一个误区。其实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但如果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没有老师的指导,便不是自主,而是自流,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一部分被冷落,一部分游手好闲,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是“假性课堂”,不仅耽搁时间,甚至学生求知欲望减弱,学习兴趣下降,乃至厌师厌学。
  2、指导含糊不清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爱重复学生或者自己的话语,可能前后不一致,使教师想表达的难表达,学生也听的烦躁不安,甚至反感。另外,我们一些政治老师,常使用讨论法、阅读法、游戏法等方法教学,想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并指导含糊不清,学生一片茫然。如:在讲初二《团结就是力量》时,一位教师上县级公开课,采用借班上课。教师导入时采用游戏法,目的为了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生学习动机。即10人每人用一只脚站一张白纸(白纸大小已经限定)的游戏来导入本课,但并未说明游戏具体要求,学生茫然、枯燥的完成了游戏。教师立即采用讨论法,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个游戏?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但教师并没有说明几个人为一组?大组还是小组?讨论前教师未引导小组成员谁组织谁记录谁发言等细节。所以整个讨论完全一片混乱,最后效果自然也就很差。
  3、教师指导时机不当,节奏稍快
  在课堂中,教师常常为了指导学生,当学生一出口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教师就不断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即对学生作出指导等。这样不仅会框限和阻碍学生的思维,还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的情绪。如一位教师讲《财富中的法与德》,教师提出一个观点:“在致富途径上,只要法律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去干去试去闯。”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不赞成,教师立即到该小组,给学生进行分析,代替了学生课堂主人的位置。其他同学讨论的时间非常短,2-3分钟就结束了。学生还未讨论完毕,教师就开始讲授,最终教师就落实到教材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和价值。
  三、改进措施
  1、将自主学习与指导巧妙结合
  “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与参与。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组织。以上述讲“依法治国”中,教师可做如下改进:
  ①“指明学习方向”——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课时,即书本的83页-86页。
  ②“指导学习内容”——教师展示本课要探讨的问题,同学们首先进行课本阅读,结合问题,自我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做好笔记,从整体上了解本课的框架。
  ③“指导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同桌之间互助的方式、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即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和困难。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教师点拨、诱导、调控,指明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而不非被动,是实质的而非形式,是全员的而非少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通过“阅读课本--列出提纲—查找问题—小组释疑”层层推进的方法使教学更加如鱼得水。
  2、条理清晰,点评到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指导的前提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充分把握,即备课充分。教师要明确本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为了达到有效,教师在指导中应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讲内容的清晰理解。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解释,就要求教师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将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得清晰明白,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也便于教师调控并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如:讲“依法治国”的定义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指导方式:
  步骤一:用清晰的、描述此概念特征的定义作为开始:“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进行。”
  步骤二:分解概念,全面了解。如:领导者、主体(谁治理)、客体(治理什么)、依据、目的。
  步骤三:提供素材。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xxx,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2008年3月25日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
  步骤四:学生自主举例,通过举例,加以对依法治国的理解。也为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通过违法犯罪的例子,引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上升到一个国家和社会要和谐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到依法治国。自然的过度,引出“如何做到依法治国?”)
  从本例看,清晰明了的指导,是需要有条理性的,便于学生易于接受。当学生举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单位和个人时,我点评到:你是一个关心国家、社会的好青年,有高度的责任感,让我们每一个人和你一样,共同来维护全民的利益,社会就更加和谐、文明。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不仅可以起到对知识的再次理解,而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鼓励和德育教育的契机。
  3、指导时机得当,掌握节奏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及其发展,而非仅仅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保持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样既能使教师讲的轻松,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探讨以上《财富中的法与德》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教师巡视,听听学生的讨论内容,从中获取学生的思路、方向及误区和不足。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敢于想象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而不是代替或者全部告知,把自我观点无形强制给学生。教师在观察后会发现,学生的难点是“法律与道德关系”。普遍学生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致富途径违反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教师这时要学会聆听,等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指导:1、什么是真正的自由?2、致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法与德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后,请学生得出一个结果。即学生通过探究回答后,教师可以看出指导的效果。最终分析得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都是合法的。合法的致富途径是可行的。同时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致富的途径,不仅要依法致富,还要以德致富;不能见利忘义,而要见利思义。另外,教师在讲授这些重点内容时,可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及使学生有等待时间进行思考。保持节奏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在讲较难的内容时,给与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应学会慢下来。“‘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4]
  四、结语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不仅学生能更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有效指导路上,教师也会不断成就自己。<\/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