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在大多数人眼里,银行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充满诱人气息的好地方,毋庸置疑,相比国外银行,当前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截至10月31日,单独22家上市银行三季度就获得了超过1.07万亿的利润,在所有的上市公司中遥遥领先,与此同时,银行员工平均的薪酬水平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银行业上缴的税收也十分可观的,国内银行业似乎集聚了万般宠爱于一身。
  可是,在耀眼的光环后面,我们却隐约看到了其背后潜伏的些许危机与挑战。
  一、“危”
  1、首先,当前国内银行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如何有效抑制利润率的持续下滑。
  同样是上市银行的三季报显示,今年我国银行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已经无法维续2015年之前的动辄20%、30%,甚至40%的高增长了,其中工行和农行净利增速仅跌至0.5%左右,江阴银行三季度净利润增速更是为-6.51%,其他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也大幅下降,普遍在10%甚至是5%以下。以此同时,银行竞争日趋白热化、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无序化、情绪化的竞争,个别银行在网点布局方面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你在这条街建了一个支行,我就在你对面也开个网点,有时,短短100米不到的街道,10家银行肩并肩傲然挺立,此外,你给高管或客户经理的月薪是一万,那我就给2万,你网点装修豪华,我就比你还要上档次,你给这个客户的条件优惠,那我就给他更加耀眼的VIP待遇,银行在网点布设、人才、客户争夺等方面的相互攀比,高成本的过度投入,所谓的剧烈竞争,其实有些时候,是不是不够理智呢?或许值得斟酌。不断推升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的空间。按照2、8原理,银行布设的很多网点更多的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严格测算投入产出比,实际运营绝大多数是亏损的,能否在布局选点上多加留心,在测算投入产出比之中,严加斟酌,确定有较好收益的前提下,再行筹建,这是否会更有利于成本的最优使用呢。而原先的2那部分,即传统的信贷业务,在经济下行的大前提下,要有效的运作、实现最佳效益,也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利差的缩小直接导致了信贷业务的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更是触发了不良资产的持续攀升,从而对银行的净利润形成了进一步的侵蚀,而以往大家趋之若鹜,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大中型国企、央企,近年也出过很多的大额不良资产,极大大吞噬了参与银行的利润,另一方面,孤军奋战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是弱小,甚至是不堪一击,当前中小企业的资金荒,并不是银行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想贷款给他们,而是银行被其带来的不良资产滚滚洪流吓怕了啊,如何在保护银行权益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平衡或许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而在其他新型业务尚未成熟并大幅度发展的前提下,信贷资金投放的压缩必将极大地降低银行的利润率。
  2、其次,国内银行业也将会面临着房价盛宴之后的尴尬与冲击,如何未雨绸缪,适时转型,将考验广大管理者的智慧与魄力。
  国内现有银行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依然是信贷或者是来自于改头换面的信贷,而在信贷资产的构成中,房地产行业的占比高达20%以上,广义的范围,包含由此衍生的信贷产品,房地产信贷占比应该更高,或许在30%到40%期间,其中个人购房的资金7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银行的贷款。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我国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对商品住房的需求量,房价也随着水涨船高,银行业也从房贷中获取了高额的收益,并一直乐此不疲,短期之内,在居民储蓄数额巨大、且增速不减的情况下,同时国家城镇化进程仍在推进,房地产信贷尤其是个人信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还是非常可观的、风险也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房贷业务依然是各家银行的重中之重的业务和争夺的主要阵地。事实上,今年各家银行的房地产类信贷业务仍然相对于往年大幅提升,利润占比也比往年更高。与此同时,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据了解,我们所在的2线城市--福建漳州房价也已经从10年前的不到2000元均价提升到了近万元的价格,好地段的房子价格一般都在1万元以上了,而人均月收入水平目前是在1600元至1800元期间,不考虑家庭日常支出和抚养子女的成本,单独还贷款也是有点力不从心了,而邻居城市厦门,中心地段的房价已稳居6万,北、上、广的房价更是令人咂舌,房价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例已经远远拉开了距离。在国家的有保有压的房贷政策调控下,在很多名人大咖的房价见顶,经济受困等等所谓耸人听闻的言论中,房价依旧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但是不要忘了,国家手中还有很多的牌,甚至个别是王牌还没有出,个别城市的房子其实空着的远比住人的要多得多,鄂尔多斯的鬼城,或许不是耸人听闻的,也许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房价国家不允许跌、银行不愿意跌、百姓不同意跌,而且现在,失信的成本日趋严重,违约信息进入人行征信系统,老赖各种消费都受到限制,个人房贷违约概率极低等等,总之各种理由都很充分,也很合理,但是,一路狂奔的房价还能持续多久呢?还有多少上涨的空间呢?在当前我国适龄青年晚婚比例不断提高,儿童出生率不断降低的大前提下,1、2线城市家庭普遍有2套以上的住宅,房地产强烈的需求是否会一直延续?目前众多的空置房是否会引发房价的雪球效益?俗话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房价或许一定时间内还有上涨的空间和趋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限度,或许,有一天,房价开始走向拐点,那么2005年左右的全国性的个人车贷违约潮,是否还会在房贷上出现呢?一旦这一天不幸到来,作为房地产产权大户的银行届时能否从容应对呢?
  3、再次,国内银行业面临着政策断奶期的阵痛和日趋严格监管的制约。
  一方面,根据我国加入WTO协议规定,国内银行业在一个时期内仍旧是可以由国家给以一定的政策保护,但是这个保护是有时限的,届时,国内的银行面对的竞争对手或许不仅仅是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各种商业银行、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众多的以P2P金融形式或其他隐形方式存在的影子银行,微商银行、网络银行,来自国外成熟的,国际性的大银行的冲击或许也将会是国内银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此外,国家对银行全方位、密集的保护措施,也许也将逐步减少甚至在某些领域完全放开,去年国家开始创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或许就是一个先行的信号。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管日趋严格、监管的内容日益深入,一旦触碰到红线,小则大额罚款,大则业务禁入,触及法律的,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银行的手脚看似被无形的绳索束缚住了,很多业务的开展,也不仅仅是我想做,还要考虑到我能不能做的问题了。从这一方面上看,银行经营的水平无法要有一个质的提高、合规经营的意识更是显得特别的重要,对于个别死守旧思维、旧观念,实行家长制,搞一言堂的传统小银行的冲击将是显而易见的。
  4、此外,人口红利的消失,也许对银行业也是一个潜在的挑战。
  目前社会上就业形势仍不十分乐观,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银行可以在众多的候选对象中精挑细选,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兑现,乃至将来逐步消失,届时,有朝一日,银行可能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虽然,国家已经全面放开2孩政策,可是依据各方面回馈的信息显示,真正准备或者已经开始落实2胎的适龄人群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多,国内很多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已经逐年下降,甚至个别城市开始是负增长,人口红利的消失或减弱,也许短期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长期,或许将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届时,带动当前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或许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了,房地产的需求相对趋于饱和,从信贷资金的需求上来看,对银行的依赖或许将会减少,从服务周边群众的立足点出发,人口减少了,到时,目前众多的分支行、网点、自助设备也许会显得有点太多了。
  5、另外,新型技术的出现,新的消费观念、理财观念的形成,都将对传统的银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和震撼。
  以往,买东西都要用现金,而存一笔款,取一下钱、汇一次款,不得不要到银行办理,所以8、90年代乃至10年前的银行在大众眼里是“老大”,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几个百姓眼中的老大难,却也凸显了当时银行的强势地位,当前,微信、支付宝、天翼手机等等新型的支付工具都可以消费、转账、汇款,以前众多银行垄断的业务,似乎,已经今非昔比了。以前,有了钱,就只能存银行,多少赚点利息,当前各种各样的理财、投资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存款或许并非是第一选择,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如此,那么贷款呢?之前,求爷爷,告奶奶的,辛辛苦苦才可以贷出一笔款,间接也助长了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现在呢?不说各家银行在潜在信贷对象上不遣余力的争夺,单独网络上的各种各样新型自助的小额信贷业务就让人目不暇接。银行传统的获利领域已经被新技术、新观念大幅度压缩了。
  6、还有,银行的风险防控的压力更大了。
  或许以往的技术相对落后,带来的生产效率也相应的较低,当前,先进的技术,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防控的难度和压力,近期个别银行的电子汇票、新型的业务领域出现了巨额的风险案件,似乎也在敲响着银行案防的警钟,此外,目前银行从业人行普遍高智商、高素质,这是好事,但是,对于高素质员工尤其是其中的高管人员的管理如何才能到位,也是衡量一家银行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一旦高智商、高职位的员工犯案,相对于一般员工所带来的伤害将会是更加巨大和令人防不胜防。而高科技手段的犯罪,也不是传统一般的风险防控手段所能应对的。
  二、“机”
  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两面性,危中必然有机,那么当前银行面临的机遇又有哪些?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我们该如何有效的正确应对呢?
  1、首先,银行向新型业务的转型,创造节约型、轻型化、智能化的新型银行将成为抑制银行利润率不断下降的有效利器。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智能设备的研发很快、普及度越来越高,诸如VTM可视柜台、网络远程银行、手机自助银行、微信服务银行等等新型自助服务设备、工具的出现,对银行来说并不全是坏事,试想一下,一个员工在条件、时间允许下,理论上可以为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客户提供服务,一则,提升了客户的服务体验,二则也提高了人员的使用效率,节约了运营成本。因此,有选择的运用高科技设备,减少或经过合理测算进行网点的布局,压缩网点建设费用和人员使用成本,避免无效的投入,也许是提升银行利润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人口红利缺失后的人才压力,实现轻型、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而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运用新技术、提供新型的优质服务,以优取胜,以新致胜,是新形势下,银行做大做强的关键。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侧重于存贷款的利差,那么为了能投放更多的贷款,势必要营销更多的存款,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另一个角度上看,贷款为什么要设风险准备金,就是因为贷款是风险资产,一旦判断失误,或者出现了不可回避的系统性风险、或者是遇到了不可预见的政策风险、由于制度缺失导致的无法避免的操作风险,那么有可能贷出去越多,亏损就越厉害,这样一来,存款的筹措要支付相当多的成本,贷款的投放也不能保证一定取得预期的效益,传统的利润来源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由于传统业务的缺陷,必然推动对新型业务的研发和应用,而新型业务的收益,在风险把控好的前提下,收益是传统业务所无法比拟的,比如新型业务中的投行业务,辅导一个企业上市,作为其资金归集行,在辅导过程中,银行需要提供的仅仅是技术、智力和大银行声誉上的支持,实际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一旦成功上市,收取的费用是可观的,归集的资金也是巨大的,同时,这部分资金也会产生较多衍生的收益。低风险下的高收益,何乐而不为呢?新型的业务还有很多,许多是目前各家银行都已经在实行的,也是收益较稳定的,其实,真正有较大发展前途的新型业务,应该是银行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自主开发的,拥有知识产权的新型产品、业务。诸如,QQ、微信给马化腾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淘宝造就了马云的互联网金主的地位,如果,银行能开发出低风险、高收益的新型专利的产品并受到全世界的欢迎、使用,一方面,自身创造了很大得到价值,一方面,专利使用费的收入绝对是天文数字,其后续的利润空间是不可限量的,另一方面,闻名世界的特斯拉工厂,几乎全部是机器人,真正地工人少之又少,如果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使用,除了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之外,也必然大幅缩小人员工薪的支出,减轻管理压力,运营成本的降低,势必带来净利润的大幅提升。
  新技术的创新,也必然带来更强的风险把控能力,通过高科技的测算、布防,很多的案件是不存在生存空间的。
  所以,当前形势下,传统业务面临的挑战,正是新型业务难得的发展机遇,银行抓住了这个机遇,利润发展的空间不但不会被一直压缩,反而是会发展更好的。
  2、其次,对于众说纷纭的房地产信贷,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有保有压。
  如果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这段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总是区别对待的,对于一线城市,房价涨上天的,都会在首付比例、贷款政策、入户限制上给以各种制约,而对于房地产库存迟迟无法降低的2、3线城市,则总是鼓励去库存,在各方面政策上给以扶持、鼓励。所以,我认为,对于房地产信贷不应该不加区别的趋之若鹜,也不应简单的视为洪水猛兽,真正地房地产风险并非像网络上所说的在2017年下半年马上来临,也不像个别人员所设想的:“中国的房价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房地产的风险似乎总是完全可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觉得,当前,房地产信贷总体上还属于相对可控的范畴之内,短期,1线房价过度高昂的城市及个别跟风乱上项目、炒作严重的2、3线市场将有可能面临着房产过剩、房价局部、快速下跌的阵痛,尤其涉及到虚假转手、虚增的贷款、欺骗性、误导性的贷款项目届时风险一旦暴露将更是触目惊心。按我理解,其实最有效的房地产信贷政策首先是要读懂国家的相关政策,跟着政策的指挥棒走,同时要有自己的主张,要准确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及未来前景,对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城镇化进程刚刚起步且国家政策倾斜的2、3线城市,是可以适度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有个人优质房产抵押的个人类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更是可放手一搏,同时需要未雨绸缪,加强对信贷申请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当前收入水平、家庭婚姻状况、以往信用程度等等进行有效、严格的审查,因人而异,有所区别,而对于房地产开发贷,则要重点分析该区域的功能规划、发展前景和人口布局、政策红利等等因素,要从长远的发展着手,如果像80年代末、90年代初处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并且受到国家政策强有力支持的深圳、厦门等城市,你就是贷给他再多的钱,风险也是完全可控的,一是由于销售顺畅,资金回笼顺利,开发公司资金充裕,不担心会违约,一是房地产由于城市的发展,升值空间巨大,即使违约,处置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而对于诸如鄂尔多斯等靠煤炭炒作的所谓未来的明星城市,则要多个心眼了,宁可错过,不要做错,试想一下,现在有多少家银行,多少的信贷资金沉淀在所谓的黑金城市而无法自拔,这是一种难于承受,但必须长期忍受的痛。相反,对于已经将房价炒上天的1线城市,其实,是时候,未雨绸缪了,逐步降低开发贷的授信金额,或追加其他有效的担保,要求按项目开发的进度,及时还贷,对于出现风险苗头的楼盘,提前收贷也不失一种可行的操作方式,但是要注意控制节奏,更要注意保密,防止开发商提前转移资金或其他不良的行为,导致风险的提前暴露。同时,对于新开发的楼盘,也是要在审慎的前提下,有选择的介入,对于楼盘地价成本低、配套好,地理位置稀缺的好项目,其实在充分调研前提下,有效落实抵押、担保等措施,一样不要错过、一样可以带来充沛的利润,但是务必对该公司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资金实力、预售的客户群体等等信息重点进行审查,只有避免风险才能有效的利润。而对于1线城市的个人住房信贷,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局部房价的高低问题,关键在于申请人的综合资信情况,如果申请房贷的个人资金实力雄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度好,而且是首套、自主的住房,那么这种房贷的风险是可控的,反之,已拥有多套住宅,明显炒房的人群,一旦房价下跌,违约概率将是非常高的,另一方面,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对于收入不稳定,或者身体状况欠佳的借款人应该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婉转的谢绝,因为一旦出现了风险状况,这部分人员的处置是很艰难的。同时对于出现风险的个人信贷一定不要心存侥幸,务必要通过行内催收、行外法律援助,及时给以清收和抑制,杜绝风险的蔓延与失控,避免群体性的风险产生。
  房地产信贷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房价是不可能一路疯涨,一直高上天,局部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行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而银行巨大的资金投入,有必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3、再次,对于政策对银行保护的松绑,看来银行间的竞争越加激烈了、银行经营的风险也相应扩大了,其实也是有其有利的一方面的,试想一下,早期,涉及建筑类的贷款仅仅是建行一家的专利,涉农贷款也是非农行莫属,广大中小型企业基本上是工商银行一家独大,那么多的商业银行只能望洋兴叹了,现在好了,政策放开了,很多领域我们商业银行也能参与,只要做好基本功,把好风险防控这道门,银行的利润空间是更加拓宽了,外资银行加入竞争,对国内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也有一个促进的作用,而且很多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技术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此外,存贷款利率的逐步乃至完全的放开,一方面银行竞争是更加剧烈了,另一方面,对于好的、重点的客户,如果在存、贷款利率上给以适度的优惠,却能够在理财、产品以及其他众多的衍生服务上带来超常规的巨额收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对于政策监管的加强,银行业务必保持一颗敬畏的心,高压线不能碰、不去碰,每年都有好多银行被监管部门处于或多或少的罚款或者是业务禁入,极大程度上吞噬了银行好不容易换来的利润,着实令人心疼,并非只有国内银行的监管日趋严格,国外银行的监管力度也毫不示弱,一度成功避开08年经济危机,市值成长为全球第一的富国银行,就是因为虚假账户被处于巨额罚款而濒临破产,可见有效的监管是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保障,也是银行规避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一道强有力的外部屏障,只有守法合规,银行才能永不吃亏。
  4、接着,是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应对,我觉得要尽量本着客观公正的心态,正确面对,对于风险的防控更是要未雨绸缪,贯穿于整个信贷的始终,防范于末然,才能争取到积极主动的应对。
  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试想一下,当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推出了4万亿的贷款,这是当时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审时度势的好政策,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那时各家银行的政策都是鼓励贷款的,很多企业都很容易获得了贷款,也都加大了生产资金的投入和设备的购置,但由于贷款的投放和归还是有一定时间差的,在企业扩大生产,增加资金投入的时候,很多人是没有考虑到有可能会有那么一天,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银行的信贷资金会趋于紧缩,而银行资金的突然退出,社会上影子银行也不再敢肆无忌惮的出借款项给以企业,哪怕,企业愿意承受比正规银行高出很多的利率,加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个别出口型、简单加工型的企业、国家政策限制进入或要求退出的行业,由于政策限制,销售困难,或者是国内外客户经营困难,资金回款慢,加上近期一路上扬的员工薪金压力,而前期投入的资金是很难短时间内抽离的,于是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大中型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机,加上国内银行业在信贷中一惯要求追加担保、互保,这样一旦一家企业出现了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就容易把经营尚好的企业也拖下水,风险于是就逐步延伸、扩大化了,不良资产形成中,银行管理者、客户经理责无旁贷,如果是玩忽职守、内外勾结,肆意所为,绝对要严惩不贷,甚至要绳之以法,绝不宽容。但是,如果按照制度、流程认认真真的履职了呢?事实上,很多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形成、认定中,往往是基层管理人员特别是客户经理承担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责任,尽职免责,理论上成立,事实上好难。于是就会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受到了较多的制约、处罚,一部分人被转岗了,甚至一部分人被开除了,留下的人心有余悸,很大可能性是没有了以往的冲劲和干劲了;另一种现象时,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离职,虽然有银行竟业限制和保密制度的约束,但是离职过程中还是会有意无意的带走了很多优质的客户和熟练的员工(指相对中高层的管理人员离职),对银行的利益潜在性的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人员的流动对于任何一个单位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是属于相对精英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熟练的且没有道德风险的高素质客户经理大量流失,是否会对银行的发展后劲造成一定的冲击,哪怕是短期之内呢?在这方面,是否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审视呢,能否在提升基层管理员和客户经理综合素养、敬业爱岗精神,切实有效杜绝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前提下,对长年坚持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基层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多一份理解和关爱呢?此外,资产质量的下行,很多也是与制度上暂时的不够完善和内控管理局部不足有一定的关联,假如,有了一系列被实践证实的严格的、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准入、审批制度,并不折不扣的执行,同时基于对行业的全面、深入认识和了解,对于目前处于下行的行业、企业尽可能的回避,不去介入,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好风险准入的第一关,那么很多的风险也将抑制在尚未发生的时刻。另一方面,如果信贷的事前、事中所有参与调查、审查的人员都能积极作为,在其位,谋其职,充分发挥作用,而不仅仅依靠客户经理的单打独斗,反之各个环节的人员都能够一丝不苟,全力以赴,不走过场,而是注重对于企业经营能力、发展前景、企业主的信誉、财力、管理能力进行全方位、系统、完整的了解,那么资产质量绝对是会上一个档次的,同时事后监控如果能够更加的敏锐、强悍,风险化解措施能够更加的灵活、务实,那么当一家企业刚刚出现风险苗头时,其他银行尚未发现,或者还来不及退出,我们就已经按计划、按步骤的逐步撤退了,料想很多的时候是可以避免或者挽回一大部分的损失的。再次,银行资产质量一旦出现了下行,某种意义上,是很令人心痛的,但是亡羊补牢,其实也有其积极意义,如果哪个行业的风险率高,那么以后就不介入或优中选优,少量介入,也将避免很多的坏账发生,此外,目前法院对于银行资产追诉的支持度、配合度还是略显不足,很多的资产问题中,抵质押的资产很好、也很有价值,担保人实力也不错,可如果法院一直以各种原因拖延,导致银行最终不得不将资产低价转让给各种资产管理公司或长期占用银行的信贷资产,这也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假如能携手当地银行同业,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如果能获取当地政府强力部门或有权决策人的大力支持,与案件执行的法院构建出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速案件的处置进程和加强案件的执行力度,那么,对于减少或挽回损失将是大有助益的。
  眼前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也并非是如个别专家所言,已经无可扭转,甚至达到了失控的地步,其实,我们国内银行的准备金拨备率仍然高达15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高达250%以上,不良率近期虽然有时上扬,平均值也在2%以下,同国外,发达国家平均不良资产3.5%,发展中国家4.6%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而且由于国家重视,银行管理层的有力应对,积极化解,今年以来,我国银行的资产不良率、不良额已经实现了双降。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将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
  不良资产是吞噬银行利润的大老虎,但是,只要我们提高警惕,严防死守,同时做好打老虎的准备,切实演练好打老虎的过硬本领,同时多多培育善于打虎的“武松们”,老虎肯定是会被打跑的,困难终究是会过去的,银行资产质量在经历阵痛之后将会更加的健康、纯正。
  我从21岁就进入了银行、相继取得银行学士、硕士学位,在这个行业已经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23年光阴,闲暇所思,偶有小得,抛砖引玉,期盼银行业的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