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该文章免费阅读,以下是该文章的全部内容:<\/span><\/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 document.writeln("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严以修身,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严以修身,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我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一要加强党性修养,让理想信念牢牢地扎根在“头脑”里;二要践行为民服务,把宗旨深深地烙在“心”里;三要积极履职尽责,把责任稳稳地扛在“肩”上;四要追求高尚的情操,把名利远远地抛在“身”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把“严以修身”放在了首位,这就充分地体现了严以修身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严以修身”是“三严三实”的起点,是基础。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把“修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在人生价值取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指出:“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总书记针对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强调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要当严以修身的楷模,不仅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还要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第一个问题:严以修身,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就要加强党性修养,让理想信念牢牢地扎根在“头脑”里。“党性修养”一词是共产党人的发明,就是指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是党员的自我教育。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给中央的一个报告中就有了这样的思路。1939年夏,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任院长的刘少奇做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报告中,全面论述了党性修养的科学涵义,以及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内容、方法和途径。所以,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按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一句话叫“革命理想大于天”,去年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北平无战事》,剧中有很多人物是有历史原形的。其中有一个情节,令人感动,就是共产党员崔中石同志身份暴露后,中央本来已经安排他转移,可他为了保护同志,保护组织,毅然放弃转移,在转移途中丢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最后英勇牺牲。这种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信念不惜放弃生命的精神,令人动容。在建设时期,在和平年代,理想信念能不能守住,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习总书记说过这样一段话:“理想信念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说理想信念不坚定,我们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一大党,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凝聚全党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那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
  同时,加强党性修养,还要求党员必须遵守党的纪律。这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要严格党内生活,使党员干部置于党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之下。现在,党内生活制度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坚持得不够好。前段时间,我在外市督查党建工作时,问一个乡镇的组织委员,党内生活包括什么,说不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活动日、党费收缴等)。又问一个村支书,“三会一课”是指什么(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党课),结果他一项也说不上来,然后说方正就是多开会呗。当时,大家都笑了。县里的领导赶紧解释,说这些知识性的问题他们记不住。带队的领导就说,这可不是需要背诵的知识性问题,一个是乡镇的组织委员、一个是村支书,这些都是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如果按要求召开过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上过党课,当然就知道“三会一课”是指什么。这就说明他们党内生活制度坚持得不够好。
  提升党性修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说学习,比如实践锻炼,在这里我主要从学习方面谈一谈,从哪儿学、学什么?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一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崇高风范中汲取力量。习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与其自己的工作经历、品格密切相连,可以说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在正定工作期间,他住普通的办公室,床上铺着15岁下乡插队时用过的的褥子,打满了补丁,平时与普通工作人员一起吃“大锅饭”,下乡骑自行车,“严以修身”在总书记的一言一行中都体现得真真切切。也是在正定工作期间,为了解决正定百姓的吃饭问题,总书记不怕影响个人前途,顶着压力,积极向上级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终于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了下来,缓解了全县农民群众口粮紧张的问题。总书记的崇高风范是几十年如一日形成的品格,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以总书记为榜样,从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养成“严以修身”的习惯。
  二是从党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培育了严以修身、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这些优良传统很多体现在日常小事、小节上,但正是在细微之处才更能彰显出感染人的精神力量。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抗战时期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花费800银元宴请他,而到了延安,毛泽东只用自己种的菜和邻居家送的一只鸡招待他,花费不过1.5元,陈嘉庚却从生活作风的细微之处看到了国共两党的不同前景,得出了“得天下者,共产党也”的判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我们都看过,这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的失误,全国发生了大饥荒。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中央领导深入到最基层进行社会调查。周恩来总理来到**武安县的伯延公社(也就是现在武安市的伯延镇)是革命老区,是当年刘邓大军的驻地。公社主任郭凤林不想让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便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的行动:威胁干部不能说实话;把平时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邮电局后屋……所以,周总理到伯延后,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吃到的是鸡鸭鱼肉……但总理没有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他深入调查,访贫问苦,终于掌握了实情……周总理和毛主席长时间含泪通话,决定调整政策,取消了大食堂。这些事例中,都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严以修身”的精神,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借鉴。
  三是从我国的优秀文化中汲取滋养。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对人生、对事业的思考,对“严以修身”都有重要的借鉴。比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的官德思想,都为我们“严以修身”,增强党性修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二个问题:严以修身,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就要践行为民服务,把宗旨深深地烙在“心”里。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篇文章上学时我们都学过,这是经典名篇,还背诵过。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以确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前面加上“全心全意”这个定语,就不仅是个量的发展问题,而且是质的升华。就是说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三个心”:
  一是要和群众“交心”。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要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这实际上就是告诫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群众观念、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要与群众“交心”,这样老百姓才能把党员干部当成自己人。有句话讲得好: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让干部坐在台上。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把自己当作老百姓,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跟百姓同住一个屋檐下,感受他们的饥寒冷暖,当群众的“贴心人”。其实,群众也是通情达理的,有次调研,了解到有一位群众,他家里5口人,有两人得了重病,生活很困难,但是他很乐观,他就讲: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说明群众也是明白人。
  二是为群众办事要“实心”。“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群众看干部最主要、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看他办不办实事。将群众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对待,将事情办好,就会赢得群众的爱戴。为百姓办实事的官,就是组织器重、群众爱戴的好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河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实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得到群众爱戴的好官。他一生视群众为亲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他起早贪黑跑项目,推动建成投资1.86亿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他拖着患有严重关节炎的病腿,历时1年多、奔波5000多公里,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124万元;他驻村入户,化解矛盾纠纷,被称为“救火队长”。于海河同志这样尽心竭力为民解难事,坚持不懈为民做好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三是遇事要秉持“公心”。公心,是对人民公仆的基本要求。人民公仆,吃的是公家饭,用的是公权力,就应该怀有一颗公心,为公众谋利益,秉公用权、为民用权。中纪委副书记刘金国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秉公用权的典型。他曾经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等荣誉,在公安系统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上至他年届70岁的老母亲,下到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加上外甥、等全家近20口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一个人办理农转非。他从不为家里寻找任何致富门路,又必须在经济上帮助家里,全凭他和做临时工的妻子工资,经济上可以说很拮据。就是这样,他也从没在公权上动过心,更没有利用公权谋过私利。真是一颗公心,为民用权。
  第三个问题:严以修身,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就要积极履职尽责,把责任稳稳地扛在“肩”上。领导就是责任,当官必须尽责。其实,担当大小,可以体现一个干部的胸怀和勇气,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好的干部,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这样的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自古就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老话,所以,为官就要有为,就要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
  对于责任,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举重若轻,另一种态度:举轻若重。我们先说举重若轻,举重若轻可以说是一种境界,一种大智慧,非常人能及。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工作方法或政治风格也属于典型的“举重若轻”。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二十几万大军进攻延安。蒋介石的意图就是要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赶过黄河,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的目的。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意图洞若观火,因而坚持在撤离延安后,必须留在陕甘宁边区,这样既可以牵制胡宗南的二十几万大军,使他们不能东调进攻华北,同时又可以在政治上鼓舞解放区军民的士气。然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让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又无疑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反对的人也很多。但毛泽东“举重若轻”,力排众议,坚决不过黄河。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也是毛泽东书写自己人生篇章中的“得意之笔”。当然,“举重若轻”并不等于鲁莽。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英明决策,是有胆有识之举,不是盲目的冒险行为。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我觉得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举轻若重,举轻若重是一种素养,是责任心强的一种体现,对日常工作、细微之处认真负责,也就是说拿事当回事。周恩来总理长期负责组织和执行工作,形成了“举轻若重”的工作方法和政治风格,事无巨细,必自躬亲,拿起来就不肯放。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夕的一次重要会议,但是,由于当时西柏坡百十里之外就有国民党部队,因此保证会议安全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周恩来专门找中央警卫团团长方志纯落实会议期间的警卫工作。他问中央警卫团团长方志纯:“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你们能狙击多久?”中央警卫团团长方志纯回答:“中央需要我们狙击多久,我们便狙击多久!”周恩来批评道:“光有决心不够,要有精确的计算。”然后,提出三条具体要求。周恩来的“举轻若重”、严谨细腻,使他成为公认的出色的“管家”和执行政策的大师。
  总理尚且如此,普通人更应当“举轻若重”了。可现实当中就有人拿事不当事,甚至拿人的生命不当回事。7月11日,山东沂水县一名3岁女童上学途中,被幼儿园园长遗忘在车内,9个小时后被发现死亡。园长但凡有一点责任心,能把孩子忘在车里?孩子没来幼儿园、家长没有为其请假,如果班主任有一点责任心,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一下,也许悲剧也可以避免。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一个不负责任的幼儿园园长、培养了同样不负责任的老师,导致了3岁女童死亡的悲剧,也毁了他们自己的前程。园长已被刑拘,班主任被取保候审,幼儿园已被停业整顿。
  其实,在6月份,还有一个拿自己孩子不当会事,从而酿成的悲剧。湖南湘潭市一对夫妇下车时把睡在后座不满4岁的儿子遗忘在了车内6小时,最终因高温缺氧窒息死亡。6个小时不见孩子,家长竟然不闻不问,真是不可思议。所以,就有人愤怒地责问:难道孩子是缴话费送的吗?这样没有责任心的人,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吗?
  有一项调查显示:只有6%的人是敬业的,68%的人属于“从业”的状态,26%的人属于“怠工”状态,而这些人甚至会扰乱别人的正常工作;只有49%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所以,今年4月份,河南省实验中学顾少强教师落笔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真是迎合了很多人的想法,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立即火遍网络。因为很多人想扔掉手上的工作,去看看这个世界,也就是想一想,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实践。对于这封辞职信有很多人回复,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家可以听一下:“钱包那么小,哪都去不了,横批:安心上班”;还有人回复:旅行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工作不是你想辞,想辞就能辞!横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有人回复:明天究竟有几天,永远到底是多远,驾着白云能飘几天飘几天,乘着东风能走多远走多远!横批:常回家看看。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哪能说走就走呢。
  具体到我们组工干部,应该如何“举轻若重”、积极履职尽责,高标准地完成组织赋予的一切任务,要做到四点:
  一是要带头讲政治。组工干部要讲政治,不为谣言所惑。政治坚定是党对干部的第一要求。作为组工干部,必须讲政治、干实事、守纪律。要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要坚持原则,严格按照程序和政策办事;要积极进取,又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正如我们**走出的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王彦生同志,生前担任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他坚持原则、无私无畏,始终凭实绩用干部、论德才选干部,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我在宣传部工作时,负责典型宣传,参与了学习宣传王彦生同志先进事迹的整个过程,从座谈了解王彦生先进事迹开始,直到王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组部会议厅举行,当时是向全国两千九百多个分会场直播,全国近十万组工干部收听收看了报告会,9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无数次地为王彦生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落泪,可以说,每修改一次王彦生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报告会每试讲一次,都是接受一次教育。也正是在总结、宣传、学习王彦生同志先进事迹的过程中,使我对组织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组工干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应该说,这份了解和理解是一个桥梁,是一种纽带,也是我能尽快适应岗位、进入角色的一把钥匙,使我深知组工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二是要带头重公道。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实践反复证明,用一个作风好的干部,就会带动一批作风好的干部,用错一个干部也会影响一批干部的积极性。战国时,燕昭王为复兴燕国,向贤士郭隗请教如何招纳贤士,郭隗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首”的故事。某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好不容易找到一匹却死了,于是派去的人用500两黄金买马首而回,国君因此非常生气,这个人回答说:“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大家肯定认为你是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把千里马牵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燕昭王听后深受启发,重用了郭隗,引来了更多的贤士集聚燕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夺回了失去的土地,燕国富强起来。郭隗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郭隗是第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
  现实中也是如此,组织部门要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按20字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把得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关于德与才的关系,有人概括为: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危险品)!广州美院图书馆馆长萧元,就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他是一个很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了,有著作,有绘画功底,荣获过多个全国性文学奖项,可以说很有才,惟独没有德,结果萧元由一个内行、一个内部人,变成了一个内鬼。他从2002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利用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便利,用事先配备的图书馆藏画库的全套钥匙开门进入画库,以自己事先临摹好的赝品调包的方式,将馆藏的张大千、齐白石等书画家的143幅书画作品窃为己有,涉及的金额超过1亿。相反,藏画库的工作人员,就是负责帮助借画那些人,他们没有识别字画真假的能力,他们只会点数,借出去三幅画,还回来三幅画就好了,真假分不清。藏画库的工作人员,要是有分辨真假的能力的话,也许可以早发现问题。所以,我们强调好干部要得才兼备,缺一不可。
  三是要带头学业务。“读几年书、管一辈子”的时代早已经成为了过去。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形势的新发展,别说是党员干部,即使是普通人,如果放松或丢掉了学习,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出现“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够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本领恐慌”。所以,大家应该把学习当作开门七件事一样的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当作提高能力的一项基本功。现在人们都很讲究养生保健,要把学习作为养生的良方,做到真学、喜欢学、静下心深入学。天长日久,形成一种习惯,经常补补精神之钙、常常健健业务之脑、不断充充知识之电。一方面认真学习有字有形之书。如理论、政策法规、工作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等等;另一方面向无字无形之书学习。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翻看着一本无边无际的无字无形之书,这就是实践。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时时处处是课堂,有心皆学问,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虚心向同志们请教,请内行的人解疑释惑。
  一方面,要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组织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学习业务是组工干部履行职责的基础,要吃透相关政策规定,对相关政策了然于胸、运用自如,真正成为党务工作的“政策通”、干部工作的“活字典”和业务工作的“多面手”。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要充分利用好与各部门各单位接触较多的机会,学习积累各行各业的业务知识,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业务素质,将来不管到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工作,都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四是要带头转作风。作风关乎命运,作风决定成败。1989年初,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大溃败》。他在该书中预言:到下个世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100周年时,克里姆林宫将变成一个博物馆。展览什么呢?他把标题都起好了,叫“百年虚度,五千万冤魂”。就是说共产主义搞了一百年失败了,他们冤死五千万人。被他不幸言中的是,1991年12月25日晚7时45分,苏联第一位,也是末位总统戈尔巴乔夫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告别演说,伤心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飘扬了74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塔顶黯然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三色旗。为什么苏共会垮台、苏联会解体?有人归纳了十几个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共脱离了普通党员和群众。苏联解体以后,第一任总统叶利钦写了一个回忆录。他说,为什么当时苏联那些人民群众很痛恨他们的官僚,就是因为他们是一个特权阶层。他说,这个特权阶层是脱离人民群众的,他们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专门的别墅、专门的餐厅,专门的生活条件、专门的服务,所有的东西都是专门的等等。全莫斯科享受各类特供商品的人总共有4万人。国营百货大楼有一些柜台是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叶利钦进入中央政治局,成为政治局委员后,分到了一套别墅。他的一家人基本上是被惊呆了,只见一个50多平米的前厅,厅内有壁炉、大理石雕塑、橡木地板、高级地毯、豪华的家具,等等。再向里走,一个房间、两个房间、三个房间、四个房间,他都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房间……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做了一个民意测验,这个民意测验的题目是你认为苏共代表谁的利益?认为苏共代表人民利益的只占了7%,认为苏共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只占了4%,而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利益的也只占到了11%,但认为苏共代表官僚、干部利益的占了85%。当然中间数字有交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联人民实际上已经对苏共失去了信心。对这样一个失去信心的党,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百姓不关心你这个党的死活。你在台上跟我不相干,你下台跟我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当苏共中央红旗落地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表示关心。所以苏共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它失去了支持。作为一个大党,基础被掏空了。一个党失去了基础,它的存在就失去了理由。
  在1991年“8.19”事件之前,苏共和苏联还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没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之实了。弄清这点非常重要,这可以使我们解开苏联剧变中两个最大的迷:一个就是为什么有着这样悠久历史、众多党员和掌握国家全部权利的党,竟然能够被叶利钦登高一呼,顷刻瓦解,而且政权交替的顺利出人意料。第二个就是为什么剧变后最大的赢家,不是那些政治上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不是黑市的倒爷,3/4的所谓新俄罗斯政府官员和2/3的富翁,却都是原来苏共各级委员会的官员,被称为“同志”的人。
  这一点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不是当官做老爷的,而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是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靠毛泽东倡导的“延安作风”打败了国民党的“西安作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就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群众对我们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就会走向失败。这就是个作风的问题。
  组织部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组工干部的作风和形象,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的看法,甚至影响到整个党的形象。所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带头改进作风,继承发扬组织部门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和维护组织部门良好形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组织工作责任大、要求高,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要切实改文风、改会风,带头少开会、开短会。说到开会,有人说中国的会议繁多。还有人用调侃的语气编了一个段子说:开会再开会,不开怎么会。本来有点会,开了变不会;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有事协调会,没事务虚会;等等。前段时间中央说不要做“三拍干部”。什么叫“三拍干部”?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当然,这些怪现象说的不一定是我们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但起码说明了群众对这些有意见,很反感,我们就要引以为戒,防止这些现象在我们身上出现。
  最后一个问题:严以修身,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就要追求高尚的情操,把名利远远地抛在“身”后。党员干部只有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淡泊名利,才能经受住严峻的党性考验。
  一要淡名。可能有很多人去过正定的“荣国府”,也知道那里是84版《红楼梦》的主要外景地之一,但也许有人并不知道,“荣国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主持修建的。习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正赶上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寻找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习总书记敏锐地看到了商机,认为如果能将“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随着《红楼梦》的热播,正定旅游业必将如虎添翼,于是马上派人与中央电视台联系,很快达成协议,由正定县无偿提供场地,中央电视台投资搭建。在搭建过程中,习总书记又多方筹措资金,终于使得“荣国府”顺利竣工。果然,1987年,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正定知名度大大提高,很快就收回了投资。当时,习总书记已经离开了正定,但正是他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高风亮节,才使得“荣国府”成为正定的一张名片,极大地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旅游业“正定模式”。
  由于工作性质,我们组工干部往往被广大党员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但也正是由于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才更有必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在光环下迷失了自己。越是被人“高看一眼”,自己越要摆正位置,要把尊重当作责任,做到对待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一个样,对待老同志与年轻人一个样,对待陌生人与老朋友一个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人、打动人;要把尊重当作压力,正确认识自己,不沽名钓誉;要把尊重当作警示,不贪图虚名,把精力用到工作创新上、用到抓工作落实上,埋头苦干,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尊重。
  二要淡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和职业道德,讲原则、讲政策、讲规矩,脑子里时刻要有一盏“红绿灯”,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饭能吃什么饭不能吃,什么人能交往什么人不能交往,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
  三要淡权。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能助人成功也能使人失败,能给人尊严也能使人坠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就是滥用职权,最终堕落的典型代表。苏荣在“忏悔录”中写道:“我将自己主政的地方变成了亲朋故友谋取私利的经济领地,带坏了社会风气,也害了亲友。”他的妻子、儿子利用他的影响频繁插手土地、工程项目、收取好处费,最后落得身败名裂。有的同志说了,我们可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但是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一种责任。因此,组工干部要用好手中的权力,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谨慎行事。
  四要淡友。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会接触很多人,如果交友不谨慎,很容易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是追求事业上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和谐融洽和心灵上息息相通,不能异化为酒肉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组工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多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和一线党员交朋友,多和优秀人才交朋友,多和那些品行端正、志趣高雅、真诚、正直的人交朋友。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闲时读书看报,提高文化素养,远离灯红酒绿,做一个情趣健康的人。总之,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讲的话坚决不讲;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别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
  我相信,只要我们严以修身,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td>"); document.writeln(" <\/tr>"); document.writeln(" <\/table>");